趙 磊
(山東省高青縣第一中學 美術組,山東 高青 256300)
有一句老話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在現如今的高中美術教學中更應如此,舍不得丟棄某些壇壇罐罐,導致的結果就是停滯不前。建構教學模式的提出正是要求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在實踐中檢驗建構主義的可行性。該理論的四大要素可以歸納為“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其中學習群體要學會創設情境,使其身臨其境;在過程中強調主導者與學習者共同合作,讓每個參與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由于前三個要素的成功鋪墊而實現了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這樣就對所學內容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我結合對建構主義的理解談談新課程改革下的美術課堂教學的些許體會。
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美術課堂,好比一個著盛裝的優秀演員唱獨角戲,觀眾酣然入睡或者是飄飄然不知所以然了。這種經歷我有過,為了準備一堂市優質課,我煞費苦心地羅列出整課的知識點,逐個絞盡腦汁設計如何讓學生快速地認可和消化,認為解決了這些理論難點,學生自然就學懂這節課了,殊不知,我已經忽略了學生主體的存在,把課堂當成自己的舞臺了,其效果可想而知。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教學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完成知識傳授任務的工具,而是用來創設情境,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尤其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創設情境。例如,在高一的美術鑒賞課本當中有《韓熙載夜宴圖》與《最后的晚餐》兩幅畫。教學大綱要求教師結合中西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審美觀念的不同來分析作品在造型、透視、構圖、著色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如果單憑講解,則枯燥無味,如同嚼蠟,但要做成色香味俱全(課件)的大餐,同學們肯定就會大快朵頤。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也就是平時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營造創新思維的形成條件,培養協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進行協商和辯論,我就在色彩畫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嘗試: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色彩知識的情況下,教干畫法學生很容易接受,而學濕畫法就很困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師用明膠片在投影器上演示,學生可以在畫紙上仿效,同時抽學生到講臺前用明膠片在投影器上去作畫,讓其他學生觀察這個學生的畫法,然后再抽其他學生回答問題 (這個同學在作畫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哪些方法還沒有掌握?)。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包括教師和每位學生)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幾位學生完成意義建構。因此,學習者用自己的活動對人類已有的知識建起自己的正確理解,而不是去仔細地吸收課本上的或老師講述的現成結論,所以這種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維活動的組織過程。
要使學習者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就必須為學習者的自主化學習、個性化學習、多元化學習、“會話”學習提供多媒體形式的信息資源。同時教師還應結合中學美術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組織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更多更好地獲取關于客觀事物規律與內在聯系的知識,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概念之間的聯系的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因此,教師要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使學生感到課堂教學輕松,從而主動觀察、主動思索、積極參與、發表意見、交流信息、相互啟發、暢所欲言。要讓美術課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情感的驅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使學生更加熱愛美術、喜歡表現。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要提倡求異思維。例如我在講解美術技法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構想這個幾何體怎么畫。把整體的課堂分散開來,如同發散思維,最后確定出好的,大家都來學習效仿。概括來說就是,分解大課堂,去偽存精,應用于大課堂。而教師要做的就是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認真分析學生的差異,以實現有效的教學指導。
為了培養學生的繪畫、欣賞、動手、動腦能力,除繪畫外,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給欣賞課配樂。例如,我在講授中國古代繪畫時,配樂選用“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民族優秀樂曲配音;欣賞秦、漢陵墓雕刻時,配樂選用“十面埋伏”、“將軍令”等民族樂曲配音,欣賞外國美術作品時,配樂選用和美術作品風格相同的樂曲配音。如雕刻“馬賽曲”,配樂選用法國國歌“馬賽曲”;雕塑“思想”、“加萊義民”,配樂選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通過配樂,學生不但提高了繪畫、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培養了音樂能力。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資源,為學生感受情境、探索發現、驗證假設、建構意義提供豐富的、有價值的多媒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領悟所學內容主題的情感基調和基本內涵,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體或其他教學環境無法比擬的。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礎內容,再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讓學生把握學習,用自己的創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達信息,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內容。
總之,中學美術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大膽創新,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探索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邏輯講解傳授轉變為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真正為教學模式改革和教育現代化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
[1][美]加儂,柯蕾著.宋玲譯.建構主義學習設計.
[2][瑞士]皮亞杰著.建構主義理論.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