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
(大連市一○八中學,遼寧 大連 116100)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已由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向開放性的創新教育方向發展,已不再簡單地把“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當作唯一的和最高的教學目標,而是以更遠大的目光和更堅定的聲音,提出了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把語文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一種以素質教育為本的審美教育。
從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不難看出,學生似聽非聽、似答非答、似練非練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少學生對語文這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最有情趣的學科產生了厭惡感,出現了“興趣危機”。從一定程度看,這種“興趣危機”的出現,與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觀的負面影響是分不開的。部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是對目標落實不夠,就是訓練力度不到。要么對導讀內容指導不夠,要么提問方式設計欠缺。一節課下來,教師累,學生更累,“實”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改變這種課堂沉悶的教學現狀呢?我認為,美育的介入和滲透是根本。具體說來,有三方面需要教師注意。
首先,教師必須在課堂中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以便給學生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課堂氛圍。而情感投入和哲理注入的最好方式,莫過于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語言表達。
試想,一位老師的課堂語言,或如長河激浪,奔騰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飛流直下;要么是繪形繪色的描摹,要么是鞭辟入里的揭示,要么是妙趣橫生的演繹。這樣的語言,如果是繪景,如在眼前;如果是傳聲,如在耳邊;如果是抒情,應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敘事,應是“舉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顰一笑,盡在不言”;如果是闡理,則應是益人智慧,發人深省。這種高尚激越的情感流露和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就如同一篇優美的散文或一首優秀的詩歌一樣,本身已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果再加上教師喜怒哀樂的表情變化和恰到好處的手勢、動作,則一定能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并使之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講的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精致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
其次,當學生進入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尋找美的因子進行美的情感積淀”。這既可以把客觀事物美的形式要素推到前臺,又可以把凈化思想的內容轉化到欣賞者的潛意識中。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美的形象中去尋找美的因子,使美的情感積淀震撼心靈。比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針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千古名句,讓學生圍繞一個“同”字去找尋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相通之處(同自京城出,同嘆命運苦,同感處境悲,同流辛酸淚),就可以使學生很快地受到感染。因為通過這一切入點,學生不僅看到了詩人心中的苦悶與幽憤,而且透過幽憤體會到了詩人“仁民愛物”的傳統道德情懷。
最后,教師必須注意課堂情緒氛圍的調控。教師應使學生在積極愉快中形成與課堂學習內容相應的興奮、和諧的情感。“于無疑處激疑,于無趣中引趣,于揣摩中獲知,于比較中鑒賞,于辨析中識誤,于發散中擴思”,正確地把握學生的課堂心理流向,調控課堂情趣氛圍。在增強學生美的感性認識的同時,適時幫助學生進行美感升華,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從而使其獲得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要想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關鍵是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美的熏陶。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的那種入迷入癡的情境,那種令學生學而不厭的氣氛,那種使學生隨著課文內容的波瀾而產生的感情流動,那種通過激疑使學生產生的欲罷不能的濃郁興致和競爭意識,都可以使學生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比如,在課初的幾分鐘內,或進行形象有趣的實驗,或來一篇時文欣賞,或是詩歌朗誦,甚或講一則笑話、新聞等。運用巧妙的導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還可以通過錄像、錄音、幻燈、音樂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美的情境,使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驗,去領會,去感悟。在得到愉悅體驗的同時,吸收知識,陶冶性情。
在日常教學中不難發現,大多數學生把寫作文當作最頭疼的“差事”。這種普遍的現象既有學生自身寫作能力差的原因,又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指導有很大關系。教師指導學生作文,除了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和邏輯思維的訓練外,更要引導他們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因而,在作文教學指導中,審美教育的滲透,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般說來,要指導學生寫作,首先要讓學生在寫作對象上獲得情感體驗,產生“情緒波動”,這是寫好文章的隱性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實動人的好作品。而要讓學生從寫作對象上去獲得美感,就要求教師必須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一切積極的、美的因素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比如,可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了解英雄人物事跡,領略名山大川的奇異風光,參觀各種內容豐富的展覽等。這些直接獲得的美感體驗能更有力地激發學生的深情大志和寫作興趣。當學生的美感日益增強和審美能力日益提高的時候,其寫作能力自然就會得以提高。
在學生對周圍生活有了一定的觀察和認識,對寫作對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后,還要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獲得美感體驗。審題是教師指導學生寫作的第一步。審題過程應該是強調情感的升華,從而引發美感體驗,進而準確把握主題的過程。這樣可讓學生從寫作對象和寫作過程兩條路上獲得美感,提高審美能力。學生的美感增強了,對人物便有一種“真情”、“實感”。教師再因勢利導,從語言文字和邏輯思維方面加強訓練,使得美的情感體驗融入在習作者的思想里,流露在習作者的筆尖下,反映在習作者的文章中。這樣的寫作過程,既是一次思維的緊張調動,更是一次美的內在享受。如果教師能進一步將此工作繼續下去,讓學生從寫作的結果上再進一步獲得美感,則這一訓練進程對教師來講,將大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對學生來說,更是找到了一條提高寫作能力的捷徑。
綜上所述,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既是當前教育教學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要求,又是為了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諧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不學好語文這門融工具性與思想性于一體的學科是不行的。正如顧振彪先生所說,要“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同時,“這種素養不僅在于語文能力,還包括審美情趣、文學欣賞能力……”。這就明確要求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得以全面發展。因而,在未來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作用將顯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