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
(嵊州愛德外國語學校,浙江 嵊州 3124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意為:“不背道而馳,順其自然而為。”
如果我們能把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滲透進語文教學中,以教師的“無為”去催發學生的“有為”,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切切實實地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失為一條構建有效閱讀的好途徑。這里所說的“無為”并不是教師消極地等待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發現,而是教師以組織者、促進者的身份,順其自然地為學生創設自由思考、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大膽地創新,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如果學生經常處于被動的狀態,久而久之,不僅不會思考,而且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
如教《寫啟事》一課,老師先創設一個情境。
師: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去搜集周總理的資料,來開一個讀書交流會。請大家拿出資料。
張凱(事先安排好的):我裝書的塑料袋找不到了。早上帶來的,體育訓練時放在操場上,不知被誰撿去了。
師(問全班):壞了,這可怎么辦呀?
生(紛紛出主意):寫個尋物啟示去貼一貼,或送到紅領巾廣播臺播一播。
師:這倒是個好辦法。我們就抓緊時間寫尋物啟示,誰寫得好,就把誰的貼出去或送去廣播。你們覺得還需要了解什么情況,可以問問張凱。
學生向張凱詢問丟失資料的時間、地點,有哪些資料,袋子的特征,等等,問清后就開始替張凱寫尋物啟示。
老師面對“突發事件”,故意“無為”:首先是故意說:“壞了,這可怎么辦呀?”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寫尋物啟示;接著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向張凱詢問寫尋物啟示的必需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完全順應學生面對這一事件的思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解決方法,自主搜集材料,自主判斷所用的方法和材料能否解決問題,其獨立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培養。
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時,教師不要武斷地對學生的提問當頭棒喝,而應以“無為”的態度,熱情地鼓勵學生質疑解疑,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
曾聽過一位教師講授《偉大的友誼》一課,其中的一個教學片段讓我感觸很深。
學生自由讀課文后,老師啟發學生提問。一個學生問:“老師,插圖中哪個是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顯然,同學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然而,老師卻笑著對全班同學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哪個是馬克思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來。”學生一個個提起筆邊讀邊批劃,有的還小聲議論著。過了一會兒,一只只小手陸續舉起來。同學們一致認為那個頭發梳理得整齊的是恩格斯,頭發、胡須銀白的是馬克思。有的說,因為馬克思長期流浪在外,家里很窮,而恩格斯經商,比較富有。有的說,馬克思由于操勞過度,顯得老,況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說,文中的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里討論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問題,從圖中的房子和他們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老師沒有像學生那樣一笑了之,更沒有說出“這還用問嗎”之類的話來,而是以“無為”應之——對學生的提問不譏諷,對問題的答案不直接點明——順勢利導,不僅讓那個提問的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給全班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這不正是研究性學習嗎?
學生千差萬別,生理、心理發展狀況不同,各人積累的生活經驗也不同,因而對同一篇課文,認識和感受也不會相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例如,教學《大森林的主人》,老師對學生說:“獵人當時又冷又餓,他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里利用森林中現有的條件求得生存,不光吃得飽,而且睡得暖,在大森林里,他是真正的主人!”有的學生就提出異議:“他根本就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森林的!他不光隨意砍伐樹木,獵殺松雞,為了自己取暖還在森林里生起了火,他就不想想,這有多么危險!”
這時,請千萬不要因為學生的認識跟教參、教案不符而大為光火。教師完全可以用“無為”的態度,順其自然地讓學生發表各自的看法。也許有同學會反駁:“生命是最寶貴的,尤其是人類的生命。當生命處于死亡邊緣的時候,人應該利用大自然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來求取生存的權利。”也許學生的表述沒有這樣嚴密、這樣雄辯,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以其“積極”的“無為”,讓學生能夠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能夠搜集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不正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嗎?
這里的“無為”,是指教師的提問、閱讀要求應該是大容量、無指向性的或指向性較少的,順應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問題、要求的設計“沒有指向性或指向性較少”,那么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更大,這就實現了教師的“無為”和學生的“有為”之間的轉化。請看我上浙教版第九冊《古詩二首》的課堂節錄。
(上課一開始)師:聽老師讀這兩首古詩,聽后要能說幾句話,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能說一點就說一點。(師范讀)
生1:我聽了《山行》這首詩后,覺得那楓葉很美。
生2:聽了《江雪》,我知道那里有很多山,山上一只鳥也沒有。
生3:“石徑”就是石砌的小路。
……
師:剛才大家說的都是對詩中個別詞句的理解,能從整體上說說對這兩首詩的感受嗎?
生1:《山行》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而《江雪》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
生2:我覺得《山行》這首詩比較優美,《江雪》這首詩比較嚴肅。
師:你的感覺非常敏銳。準確地說,《山行》這首詩比較明快,《江雪》這首詩比較冷峻。大家有這種感覺嗎?
生(齊):有!
師: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1:《山行》中的“白云”、“人家”、“坐愛”都給人溫暖祥和的感覺。
生2:還有“紅于二月花”。因為春天的花總是欣欣向榮的,比它還紅,當然給人明快的感覺。
生3:《江雪》中的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讓人覺得非常凄涼。
生4:我有補充。“孤舟”、“獨釣”也給人這種感覺。
……
周一貫老師曾說:“教育要尋求生命的原生態。”我一開始的閱讀要求——“聽后要能說幾句話,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能說一點就說一點”——幾乎沒有指向性;后來的點撥——“能從整體上說說對這兩首詩的感受嗎”——指向性也極少。這樣“無為”的要求和問題,給了學生充分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個性化的體驗得以在課堂上飛揚。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無為”的設計,才有了后來學生那精彩紛呈的“無不為”。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采用“無為”評價,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保持中立的態度,以鼓勵的行為方式和語言順勢引導,把評判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分析,去討論,只是在學生的“發散思維”達到“百家爭鳴”的地步時,才適時給予點撥,能達到“點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這樣,學生無從通過揣摩教師的心理來評判同伴的回答是否正確,更有利于獨立思考、獨立研究能力,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
如教《跳水》一課,老師針對學生對船長形象的誤解,補充設問:還有沒有讓孩子脫險的好辦法?當學生答出十多種自救、他救的辦法后,老師不是急于作出判斷,而是又補充設問:再讀讀課文,這些辦法是否可行?學生紛紛以課文描述的情景為依據,抓住重點詞語,一一分析了這些救法的不可行之處,最后在爭辯中達成了共識:還是船長的辦法好。就這樣,老師運用“無為”評價,精心補充設問引發討論,讓學生在不斷的研究、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了一個自悟自得的研究過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課堂中適當的“無為”,為學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研究的時間,創設了更大的自主研究的空間,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研究的自由,無疑能極大地滿足兒童這種“特別強烈”的精神需要。有效閱讀的課堂,也就由此筑成。
[1]語文課程標準.
[2]老子(第三十七章).
[3]紹興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紹興市教育學會,紹興市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選,20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