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昆明消防指揮學校 文化教研室,云南 昆明650208)
多視角領域審視消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
周洪波
(昆明消防指揮學校 文化教研室,云南 昆明650208)
在消防院校任職教育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課程對提升學員人文精神、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基于消防院校任職教育體系的大學語文建設,其路向風格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從課程性質定位、教學體系、教學模式和考核模式等領域進行給力探討和多視角審視。
消防院校 軍隊任職教育 大學語文 課程建設
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伴隨著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對消防院校提出的新內涵,消防院校教育實際上屬于軍隊院校任職教育范疇,基本屬性是軍事職業教育,基本指向是部隊崗位需求,基本要求是學員畢業時達到崗位合格標準。多視角領域下消防院校任職教育體系的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必須以部隊任職需求為牽引,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突出適應基層部隊履行消防工作任務實戰理念和體現“學為用,教為戰”的思想,培養學員的獨立思考、獨立評判能力,增長知識,使創造性思維得到更進一步發展,使學員成為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識、有情感、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精神豐滿之人。而作為消防部隊文化“軟實力”建設前沿重地的消防院校,如何借助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東風拉動文化“軟實力”建設成為其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根,也是一支軍隊的魂”,對于消防部隊來講,進行文化“軟實力”建設重要意義在于借助文化的催化、助推作用,在提高消防部隊裝備戰斗力等“硬實力”水平的基礎上,夯實思想政治、軍事素養和戰斗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軟實力”支撐,進而提高軍隊整體的戰斗力。院校是培養、造就“體現軍隊和平、文明之師和軍人文化修養的‘軍事文化力’”的搖籃,所以,科學、有序地規劃、展開消防指揮院校文化“軟實力”教育是拉動部隊文化“軟實力”建設工程系統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學語文課程承擔了任何學科不能承擔的責任,必須明確定位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融匯以“文”養“武”理念,推動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
在現今院校學員年齡進入“80后”向“90后”轉型關鍵時期,要求軍校教育者全方位思考除部隊“硬實力”建設必設的專業課程之外,通盤考慮規劃補充專業學習,加強人文教育的課程體系,合理安排設計大學語文等課程所體現的人文教育,充分認識、發掘課程的重要意義,以此解決軍隊“軟實力”建設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問題。消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性質定位,必須在以“文”養“武”教育理念指導下,予以全新課程定位認識,進而在實際操作中引導學員在文學這一 “人文學最初而至最后的苑囿”中“出入于審美創作和審美陶然”,在人文教育課程整合效應中將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落到實處。現代消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就是把語文素質教育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使學員在提高語文能力、語文素質同時,科學知識與技能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思想與道德素質得到自由、充分、和諧全面發展,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協調,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因此,在消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認定上,教學目的要由過去偏重于知識傳授轉向強調能力訓練、思維訓練和以社會責任感為核心的素質培養,要以人文性為核心,同時發揮工具性,把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為全面培養學員人文素質和提升學員人文精神為宗旨的課程,是大學新生進入院校以后必須強化第一門母語的人文素質教育課,是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和語文應用能力的公共基礎通識課程。
大學語文課程“教什么”解決了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消防院校大學語文建設在教學過程中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講解幾篇作品或者是分析幾位作家,也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寫幾種文體的應用文章,應該是如何教育學生懂得“中國人為人的道德”(魯迅語)的系統工程,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中,堅持課程“本體”回歸,堅持課程人文精神回歸。
在大學語文建設課程教學體系中積極構建具有提升人文精神、提高寫作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課程體系,實現學生能夠“鑒賞、寫作、表達”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改變由過去指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為主為啟發學生形象思維、培養人文精神為主,使這門以文學、文化和文字的課程具體細化為文學、寫作、口才等教學內容的知識課,變成“貼近時代、貼近實踐、貼近基層”的素質教育課。可根據消防院校教學實際嘗試依托《大學語文》課程,配合設置相關的美學課程、文學鑒賞課程、寫作課程、文化史課程,并輔之以課外文學講座、文學選修、演講辯論比賽等活動,體現以文學為重心,合理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的綜合意義,從而讓文學課程人文化形成一種規模效應,在院校文化導向中形成一種新穎、靈動的人文氣息,從而帶動營造出帶有特色院校文化“軟實力”建設氛圍。消防院校大學語文要基于這樣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來確立教學的整體結構和內容體系,其文選部分要注重經典性、軍旅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選文標準,讓學員在體驗文學美的同時,更接受傳統思想精華的熏陶;寫作部分的四個方面:機關公文、事務文書、軍事新聞、學術論文,則完全從部隊的崗位語言需求出發,突出軍人的現實需求;演講部分則強化口語表達和演講技能的訓練。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把語文與人的思想相結合,與人生根本的宗旨相聯系,與人的生活體驗和現實需求相關聯,通過語文來講世界的豐富性,通過語文來調節人的心靈,通過語文來提高崗位語言能力,既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又兼顧人的部隊崗位任職對語言運用的需求,突出人本,從人本出發而又立足于文本,通過引導學員閱讀、鑒賞、分析典范作品,品位作品的語言藝術,感悟作品的思想意義、美學價值,先文本后人本,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由知識境界到生存境界再到人文境界的跨越和提升。實質就是建立起以大學語文課程為核心,以文學、文化和人文相關課程為輔助的素質教育課程群,構建起學科間交叉相融、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超系統的開放性課程體系。
“教”字構形典型地揭示教學模式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即教法問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先導,以提高任職能力為基點,以課程建設為載體,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線,構建一種提高學習者任職為中心的新型“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內容系統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過程形象化,成績評價科學化。
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和教學內容最大的一個改變是更加注重知識性和系統性,強調優化整合,突破傳統單調教學模式,體現以人為本,突出時代特色。如部分院校實行的主題教學法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使單元內容得到優化整合,全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全部使用多媒體教學,創建了一個系統化、多媒體化、立體化、共享化、平等互助的大信息量化現代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個課上課下相結合、傳統模式與現代化手段相結合的態勢。讓學科之間、知識之間建立起共融的“共同體”結構關系,打破學科間界限森嚴、各自為政的“獨聯體”界限,同時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與發展應實現延伸,即延伸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延伸到系列講座中,延伸到選修課程中,延伸到學員的自主學習中,以適應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進一步拓寬學員的視野,開啟學員的智慧,以培養學員適應長遠任職工作的戰略眼光、未來意識和整合知識的能力。
考核模式解決了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風向標和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走向,它是教學系統中調控能力最強的關鍵樞紐。由于大學語文課程學習的內容十分寬泛,難度比較大,考點亦十分分散。以前考試內容、考試范圍、考試標準比較集中,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顯然不符合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隨著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人文素質轉向,原有考核模式必須改變。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學員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大學語文考核新模式勢在必行。現代大學語文考核模式應體現以下幾個特征:其一,在考核讀寫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把對學員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考核放在突出地位。在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設計時,體現出較強人文色彩。題目設計給學員較大的選做空間,壓縮客觀、死記、知識型題目,增加能反映學員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的主觀題型。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為3∶7或2∶8。客觀題內容設計應體現以文本為依托,按照內容拓展、學科交叉的思想。題目要求學員緊密聯系課文結合社會實際、專業實際,側重考查其遷移知識、創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考核方式靈活化,美文識記、經典誦讀、應用文寫作、課堂發言等都可納入考核過程。其二,考核過程全程化。特別強調“學在平時”和“考在平時”的觀念,把對學員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淡化期末色彩、統考意識。其三,淡化標準意識。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提到考核,有人馬上就會想到標準答案,甚至過分強調標準,這很容易導致教員和學員思想的鋒芒和創造性的靈性日漸衰微。因為語文教育是一種特殊教育,除語言文學文化知識外,它更是一種精神、靈性的熏陶,是一種更內在、更深刻的教育,應該永遠充滿著朝氣和生機。因此,在考核過程中,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觀念去評價學員與所謂標答迥異的觀點,把基礎知識的考查和創新能力的考查放在同等地位,強調超越前人、挑戰權威的意識和做法,將學員的創新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之中,這是培養創新素質的時代要求。通過近年來多樣化考試與考核方法的實施,采取松散式的考試方法,即可以規定在一個大范圍內,不脫離大學語文的基礎上,任由學員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只要學員表達得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達到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目的。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在新世紀不可抗拒地被歸并到現代消防院校教育體系中,并賦予社會發展以方向、目的和意義,讓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擁有了自己的態度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消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實質就是推動課程向現代語文轉型,由過去狹義語文向當代廣義語文拓展,構建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實現由立體化教學空間和資源、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培育院校課程特色和獨特辦學優勢,建立消防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獨立價值體系與標準,促進提升學員人文素養、培育學員的人文精神和磨礪的學員實踐能力,使學員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有情感、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精神豐滿之人,能滿足社會發展和消防工作任職需求,實現院校教育終極意義,這才是消防院校進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真正思路。
[1] 王步高.提高質量為中心改革“大學語文”教學[J] .中國大學教學,2004.4.
[2] 馬國勝.從名校的成功經驗思考我軍院校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J] .理工高教研究,2003.10:45-46.
[3] 劉志輝.軍隊院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M]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
[4] 張承明.語文教學論[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7:29-32.
[5] 徐中玉.大學語文[M] .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5.
[6] 葉茂林,肖念.中國高等教育熱點問題述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