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蕾
(新沂市港頭中學,江蘇 新沂 2214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義務教育相關政策的逐步實施,國家實施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已有十多年,可在農村學校,素質教育并沒有引起普遍重視。美術屬非統考科目,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多數學校仍舊只是重視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美術課只是形同虛設,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下也無暇顧及美術課程。作為農村中學的一名美術教師,我對當前農村學校美術教育現狀作了較為全面的探析。
1.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識落后,重視程度不足。
很多人的思想認識中,美術是副課,就是畫畫,帶著學生玩,沒有意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農村學校不開美術課,或者即使課程表上有,上的也是其他科目,所有這些可以說是由于教育評價方式滯后所導致的。
2.教學環境,設備簡陋。
在農村,很多中學不開設美術課或者虛設美術課的現象已經是很常見的事了。因此大部分農村中學沒有基本的美術教學工具,沒有專門的美術教室和教學用具,甚至美術教師教學參考書都沒有,更不用說美術活動室、模型、專用圖書、畫架等工具。總體來說,大多數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學環境簡單,仍然停留在老師(黑板+粉筆)+學生(白紙+鉛筆)上。
3.家長重視程度不夠。
家長們作為世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心想讓后代出人頭地、跳出農門,認為學好文化知識才是正道,至于美術的學習,可有可無。因此多數家長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忽略了對學生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于是學生原本的天性被慢慢扼殺,對美術的興趣也不濃厚。
4.學生思想認識模糊。
受家長和學校的共同“熏陶”,學生的思想也變了。他們認為上美術課是讓自己在緊張的功課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松散,作業不及時完成。美術教師在這樣的氛圍當中,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也慢慢懈怠了。這時經常會出現把美術課給其他學科的老師去上,甚至干脆將美術課當自習課上。
1.教育教學評價與考核制度滯后。
目前,在農村學校,許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對素質教育、新課程的理解很表面,他們對學校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子,主要是高考制度沒有實現根本性的改革。“一分之差”決定著兩種命運。因此,升學率仍然是學校辦學質量的主要標志。社會、家長及一些管理機構認可的還是考試分數,在這種表面推行素質教育,實質是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教師比以前更忙、更辛苦了,學生負擔也更重了。
在農村教育體系中,上級主管部門對美術課幾乎是不聞不問(用學生家長的話說,每年買來一堆書,用的才是一兩本),只檢測語文、數學,初中只考核語文、政治、外語及數理化。包括美術在內的所有其他課程都是 “下三濫”,既不對其成績過問,又不對其教者考核。學校只抓“主課”,而放棄“副課”。從課程表上可以看出,美術課雖占了一定的課時,但十有八九都被“主課”借用、擠占。學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價值。美術教育相對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其地位仍顯得非常低微,似乎只是學校課程表中的一種裝飾和點綴。
2.美術課校內課程資源匱乏,美術教師極缺。
美術課程資源是促進美術教育非常重要的條件,具體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如圖書館資料資源、展示美術作品的場所、美術教學設施和設備等;校外課程資源,如公共文化設施、當地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資源等;信息化資源,如信息獲取、信息交流等。近幾年通過國家的大力支持、希望工程的實施,西部部分農村學校課程資源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美術教育的整體要求還相距甚遠。在農村,除了自然環境資源外,其他美術課程資源相對匱乏,農村孩子家庭狀況普遍貧窮,因困難而失學者很多,學校要進行美術教育,學生連起碼上課的材料、工具都準備不到位。美術教育者即使想上好這門課,結果還是事倍功半,這種現象嚴重阻礙了農村美術教育的開展。專業美術教師非常缺乏。我所在鄉鎮學校的美術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1.2%左右。
3.美術活動多不為達美育之目的,而為搞應付、完成任務。
為了申請項目、應付上級的檢查,學校也開展美術活動,大多數在農村鄉鎮中心學校,如舉辦美術展覽、學習園地等。但就這簡單的活動,在領導檢查完后,便偃旗息鼓,因而使美術活動達不到美育之目的,只是流于形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審美教育就不會有任何教育。”把美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可見,中學美術課堂具有其整體性和獨特性,注重在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但是,在農村,從以上現狀可以看出,目前農村中學美術教育還存在種種問題。我在多年的農村美術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到以下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途徑。
1.認識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發展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美育的發展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領導、教師和家長的眼里,智育就是主科,語文、數學、英語等,但從社會主義的所需人才來看,從我們的教育目標來看,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術教學是利用藝術對學生們進行社會主義人生教育的大課堂。通過美術教學這一課堂形式,學生們對美的朦朧追求和無所羈絆的原創沖動能夠得以升華和提高。因此,要搞好美術教學需要從上到下的重視。
2.充分挖掘地方資源,利用身邊的大自然進行美術教學。
農村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地大物博,教師可以結合時間、氣候、環境,有組織、有紀律地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畫畫、塑造。對周圍的形、色進行辨識,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純高心靈。也可以組織學生做風箏,放風箏,畫放風箏的場面,在訓練他們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通過種種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藝術源于生活。
3.應懂得尊重學生們的創作欲望。
充分尊重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對于學生們的作品,美術教師應該多給他們以鼓勵和表揚,熱情輔導,切忌給學生潑冷水或作出武斷的否定。尊重學生的原創思維,認知學生的潛在優勢,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
4.廣泛開展興趣小組活動。
成立書畫、硬筆書法、剪紙、折紙、篆刻、小報等興趣小組。學校定期舉行藝術作品展覽,并開展評獎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藝術才華的空間,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另外,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都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評價時應注意多講優點,多肯定學生具有創造性的一面,激發學生創造、表現美的欲望,讓學生更大膽、更充分、更主動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與外界交流,給學生的藝術表現提供一個有利的條件。
5.拓展教學面。
可以給學生開設篆刻課,利用橡皮和刀子寫刻自己的姓名進行創作,給學生們講述文字的發展演變,讓學生欣賞名家的篆刻和創作技法。把根雕、奇石、盆景作為教學內容移入課堂,教他們如何去審美并在生活中發現,進行簡單的創作和收集。讓學生把板報美化、報頭設計等引進課堂。在書法教學中,軟硬筆并重,激發學生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總之,要改變農村美術教育的現狀還需要多方人士的努力,不僅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認識,而且需要政府和家長的支持、學生的理解。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倡導的“建立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農村美術教育才能擁有更寬廣的道路。
[1]葉楊榮.對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09,(9).
[2]李小榮.淺析當前農村美術教學的現狀[J].當代教育論壇,2010,(5).
[3]程宜康.關于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9).
[4]肖艷芳.中學美術教學初探[J].教改新創,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