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俊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310028)
論大學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應具備的素養問題
王玉俊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310028)
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加劇,在市場引導下大學教育過于強調知識的功利性、操作性和技術性,導致的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社會適應能力差、道德情操敗壞等問題引起了整個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內專家,以及學者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通識教育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和贊同,但是作為學校的教育,通識教育要通過課程的設置來呈現,最重要的是要通過通識課程任課教師來增強通識課程的效果,這也就對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提出了挑戰。本文就如何促成大學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所應具備的素養問題,結合浙江大學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情況,從教育學、哲學等方面進行探討。
通識教育 通識課程 任課教師修養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給大學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沖擊,顯而易見,在市場的引導下,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更加注重于知識的實用性、操作性和技術性,注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培養,而割裂了知識間的整體聯系,從而忽視了對人的人文素養、生活意義的培養,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大學之道。很多人把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功能性混為一談,事實上教育的本質在于對人的培養,而教育的功能性更在于教育培養人才的實用性。而大學就應該承擔起對于發展“人”的靈性、智慧和美德的任務。因此,通識教育成為當前大學教育的正確選擇,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和贊同,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識教育所秉承的理念。
關于通識教育的概念源遠流長,最早是由偉大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liberal education,即所謂的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最初的文雅教育以修習七藝(文化、邏輯、修辭、幾何、天文、數學、音樂)為主,后來經由美國高校的繼承而發展壯大。對于通識教育的概念和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學者說,“通識教育作為整體大學教育的一環,其旨在于培養學生作為知識分子,具備思維能力和意向,以理解人類及現代社會關心的問題。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專業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簡歷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并認識融匯發展的可能,及發掘學生學習的潛力”。哈佛大學第23任校長康能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對通識教育有較好的論述。該書“宣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此種人具備四種能力:1.有效思考的能力;2.能清晰地溝通思想的能力;3.能做適切明確判斷的能力;4.能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并認為通識課程應包括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領域”。[1]這四個目的論也成為當前被引用最多且最知名的關于通識教育的論述。
中國也有很多的專家學者針對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法。中山大學著名的甘洋教授對通識教育的定義是這樣的:“通識教育本身不是一個功利性的實用性的教育,不是讓你去找一個工作,不是為了培養你今后可以在一個復雜的市場當中有多少靈便性;通識教育是要你回到人之為人的根本去。”黃坤錦說道:“溝通和整合便是通識教育的精義和價值所在。”因此,通識教育的理念其實是打破了傳統的“唯專業主義”的界限,強調的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一種整合和貫通,它不是教授學生掌握一門知識、一種技術,而是更加強調對學生傾注一種濃厚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操的養成,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完成一種完整的人格塑造。那么這樣的教育只有通過通識教育來完成。[2]
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培養適應的人才,中國的高等教育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一些重點高校,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開展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實踐。但是由于中國的通識教育也是借鑒外國的模式而來,因此當前中國的通識教育還發展得不夠完善,存在很多的問題,不同的學校對于通識課程采取的措施也是不一樣的。
國內一流的重點大學——浙江大學率先進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浙江大學的通識課程一共53個學分,占畢業所達標的總學分的約三分之一。其中的必修學分是38分,其內容也豐富多彩,包括思政類、軍體類、外語類、計算機類和導論類;選修學分15分,分為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經濟與和社會、溝通與領導、科學與研究、技術與設計等6個課題組,學生在各類中選擇課程修讀。[3]對于課程的選擇是軟規定性的,學生自己從六大類中選擇課程,最后修夠學分就可以。
包羅萬象的課程設置豐富了學生們的知識,滿足了學生對于所感興趣課程的學習,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參與了浙江大學關于《大學新生適應性研究》的課題研究,針對浙大通識課程設置的問題,對大二年級的兩名學生進行了訪談,學生對于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選擇是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的:1.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能夠在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知識領域之間架起聯系的橋梁,在知識的講授中尋找到知識間的聯系,讓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引發思考,舉一反三。2.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具有人格魅力。對于人格魅力,我的訪談對象主要指的就是這位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課堂氣氛要活躍,在一個輕松互動的課堂當中,師生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在知識和學科之間實現“融通”。3.同學們選擇某門通識課程,主要通過學長學姐們對于某位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評價來選擇的,主要還是看這門課的任課教師的講授是否有水平。
從對幾位訪談對象的訪談當中,我也了解到學生對于通識課程的看法,以及他們選擇通識課程的驅動力最重要的還是來自通識課程任課教師。在通識課程的選擇相對比較有韌性的情況下,如何完成通識課程的任務和使命,對于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對通識課程的任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來看,事實上課程與教師是一對“矛盾”,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方面,課程文本本身是靜態的,要把課程這種靜態的文本轉化成動態的課程,教師就是實現課程價值轉換的實現者和操作者。另一方面,課程“預設”著教師的工作,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規定著教師工作的向度。但是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師來說,他可以創造性地對課程有著自己的解讀,也會悄然地改變課程原來的設定,這樣就在課程與教師之間形成了一種“對抗”。本文著重來談談對于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專業化問題。
從前面所論述關于通識教育的定義、目的等方面來看,通識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它更注重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知識間的一種聯系和“貫通”,所以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具備不同于專業課教師的一些專業化素質。
首先,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具備“課程意識”。意識是個哲學概念,在哲學里面意識是指人腦的機能;是頭腦中產生的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意識揭示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指導著實踐。
那么通識課程任課教師必須具備一種“課程意識”。何為“課程意識”?有人是這樣說的:“課程意識就是指教師在履行專業職責,完成專業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論與職業理想,通過與周圍環境,特別是與職業工作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指導自身課程實踐的關于課程的本質、規律及特征的體認。”通識課程是一種傳統課程基礎之上的“再創造”。它是要完成一種知識的“貫通”,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在學科與專業知識內部尋求一種知識之間的聯系,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理解和把握通識課程的本質,達到一種正確的通識教育的體認。[4]
其次,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應是“精神導師”。教育是一種道德性的實踐。而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更注重學生道德情操的養成,那么通識課程的任課教師就要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就如我的訪談對象所說的那樣,對于一門通識課程的學生的肯定與贊成,多數因素是來自于任課教師本人的人格感染力。通識教育任課教師從倫理的、方法的、效率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追求觀念上的更新和行為上的改善,才能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素養、人格境界和教學能力。[5]通識課程的任課教師通過通識課程的講授,使得學生形成一種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通過知識的理解從而建構自身的一種獨立的知識結構,在實踐中構建能力結構,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和思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對于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滋潤,精神感化。
最后,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應該是人文精神的通達者。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素質教育課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而文化素質是基礎。[6]換句話說在人才培養上融合道德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和專業知識的形成,需要教師具備通達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原因在于,只有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是人文精神的通達者,才能在專業化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才能在知識化教育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建構美麗的心靈世界;才能在實證化教育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7]
一種較新的教育思潮,通識教育給我們通識課程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為通識課程要求實現知識的“貫通”,[8]但是這種“貫通”不是說對不同的學科或者專業知識都知道,單純只是知道的話,那就是一種對于不同知識的博學或者多見罷了,但是不一定很精深,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精深各種相關知識,在知識和學科之間建立起能影響學生“完整”發展的系統脈絡,是一種對于學生靈性的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影響。[9]
因此,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具備其他專業教師所不具有的素養,除了上面提到的幾種素養之外,通識課程任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再學習,自主更新知識結構,滿足學生的知識訴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的步伐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之路上邁開不久,存在很多現實性的問題,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師的素養是實現教育成功的十分關鍵的條件,因此要加強通識課程任課教師的素養,實現通識教育的健康發展。
[1] 黃坤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8.
[2] 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9.
[3] 溫儒敏.名家通識講座書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4] 顧秉林.人文教育與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清華大學學報,2001.
[5] 王義遒.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6] 杜維明.人文與知識社會——兼談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開放時代,2005,(2).
[7] 黃俊杰.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7.
[8] Graham Good.Humanism Betrayed.Montreal&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1.
(作者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