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富
(高郵經濟開發區中心小學,江蘇 高郵 225600)
小學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小學法制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成長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對法制教育內容進行遴選,注重基本的道德觀念、淺顯易懂的知識結構、與少年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為規范的教育。在小學階段,它主要對學生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交通管理;環境保護治安管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保護等教育。
在開放的、生活化的小學品德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涉及或包含法制教育的內容。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校在實施品德課程教學時,或者開展法制教育時,往往將二者割裂開來,使得法制教育淪為傳統的說教,學生學得枯燥乏味,在品德課程教學中也因為教學內容是法制教育而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近幾年來,我在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一直關注此事,并且于2009年9月申報了揚州市“十一五規劃”“個人課題”——《小學品德課程中法制教育的實踐研究》,進行課題研究。在一年多的實踐探究中,我進行了以下的實踐與思考。
在小學品德教材中,包括具有法制教育內涵在內的每個活動主題的選材幾乎都源于學生的生活,但是由于是日常生活,學生也就習以為常,對這些現象沒有特別在意或者留意。教師如何引領學生通過這些生活經驗,形成明確的道德觀念、道德認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小學生尤甚。為此老師通過創造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尋找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學生興趣點的對接,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欲望。
如在執教《班級中的崗位》(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一課時,我就做了這樣的嘗試。《班級中的崗位》重在指導學生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識,增強學生的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服務技能。在小學生眼中“崗位”帶有“當官”“領導”的色彩,因此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致很高。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對于“崗位”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與教材中“崗位”又有所差異,捕捉教學中的生成資源,通過“什么是崗位?”“班級中有哪些崗位?”“這些崗位的職責是什么?”等一連串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對“崗位”有重新認識、重新定位,逐漸樹立起班級集體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并乘機對文本進行拓展,了解各行各業都有職業道德規范,認識我國的《義務教育法》,讓學生認識到人人享有權利,但人人也有義務,等等。
首先,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法制教育內容,但在教材的單元體系中并沒有明確說明,而是滲透在各單元教學中。因此教師需要對各單元教材進行認真的梳理,找準教材與法制教育內容的契合點,并進行整合,使教材的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如在執教《我是共和國的公民》(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時,我通過對教材的梳理、整合,決定把目標定位在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共和國的公民,以及共和國公民所擁有的基本權利,并通過簡單的案例,讓學生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從而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法律意識,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
由于本課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論性、抽象性,為了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課前我對公民的概念、公民的權利等有關知識作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并發動學生在網上查閱有關“公民”的基本知識。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公民概念理解—公民享有的權利—公民權利的維護—法律法規的認識。
又如在執教《心中有“規則”》(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時,我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時,從身邊學生交作業的規則、上學過馬路的規則等入手,讓學生明確規則的重要及要按規則行事的意義,進而拓展到各行各業,了解行行有規則,事事有規則,而且時時處處遵守規則。
其次,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充分挖掘本地的生活素材,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如我們結合揚州創建愛國衛生城,組織學生開展《環境保護法》的知識競賽活動;結合平安高郵、平安校園的創建,組織學生開展 《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演講、征文,等等。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與著眼點。“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在小學品德課程中開展法制教育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出發,確立活動的目標,將德育過程、法制教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建構和生成新的學習內容。
如我們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導學生開展環境保護的大辯論,進而探討《環境保護法》的意義與勢在必行,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和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
又如在執教《平安回家》(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時,我們依據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理念,設計了做一做—展一展—說一說—連一連—演一演的教學流程。通過模擬生活中交通行駛的場景,師生互動,共同學習各種安全措施,暢談心得體會,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輕松地受到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家庭是學生法制的第一課堂,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生活是學生每天都經歷著的生活,應讓學生每天與家人交流,從家人那里獲取大量的知識與信息,提高他們認知社會的能力。因此,在小學品德課堂中,整合法制教育與家庭教育資源,能夠豐富小學品德課程資源,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如在執教《害人的邪教》(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時,我課前讓學生向父母了解什么是邪教及其危害,邀請曾身受其害的家長來課堂現身說教,這些不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而且對于樹立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實施小學品德課程與法制教育的整合,旨在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在小學生中傳播公民知識,弘揚公民權利,呼喚公民責任,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質量觀和生命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業務素質和研究水平,以先進教育手段、科學合理而富有美感的教育方法和現代教育觀來應對公民教育工作,進而體驗成功的樂趣。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小學品德課程中開展法制教育的實踐研究,我和學生結伴同成長,并不斷獲得成長的快樂。
[1]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辜偉節,陳萍.走向主體活動的品德教育論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小學德育,2009,6.
[4]小學德育,2009,24.
[5]小學德育,2010,12.
[6]關注生命:從故事中讀出的教育意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