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萌 刁小偉
(1上海師范大學 第四附屬中學,上海 201418;2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1319)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熱潮隨之而來。就在學生身邊的鄉土資源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交匯點。奉賢擁有非常豐富的鄉土資源、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將鄉土資源融入其中。下面,我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關于鄉土資源在教學中應用的做法。
由于課業繁重,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所謂的“主科”——語、數、外這幾門功課上,對歷史這門學科,學生的態度則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惜”。我們發現鄉土資源對改變這種局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①心理學認為,人的思維活動和情感變化,往往是同知覺聯系在一起的。而鄉土資源的內容是和學生們生長和生活著的地區緊密相關的,學生所具有的社會知識,有很多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他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因此,在教學中融入鄉土資源不僅可以借助鄉土資源增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了解,而且可以由對鄉土資源產生的興趣轉移到對相關的知識上,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比如在歷史課《太平天國運動》中,我先出示奉賢民俗——滾燈的圖片,提問:這是奉賢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你們知道是什么嗎?這種民俗和太平天國運動有什么關系呢?以此來導入新課,既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在講到太平天國運動后期與洋槍隊激戰的時候,又提到了現位于奉賢南橋卜德羅祠。學生們仿佛看到了家鄉人民保衛家鄉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場景,感受到原來歷史并不是那么的遙不可及,歷史就在他們身邊,感受到了沸騰在體內的民族氣節。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己選擇主題并對主題進行主動探究的過程。②近幾年來研究性課題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開。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的親歷和實踐,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奉賢擁有非常豐富的鄉土資源,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眾多的革命史跡。③奉賢的市、縣級文物如下表所列。

?
這些都是開展中學拓展性課程極好的教學內容。我們歷史學科課題組結合教學需要,對研究性學習進行了初步嘗試和探索,開展了《追隨先輩的足跡——奉賢革命史跡調查》、《對奉賢古鎮奉城的研究》、《胡橋滾燈研究》等研究性課題。
研究性課題結束后,我們發現在挖掘、搜集鄉土資源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很大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學史能力有所提高。上海二期課改(歷史)的課程標準十分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倡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比較偏重“注入式”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雖然也有一些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如討論、問答等,但是由于作為課程支柱的課程資源本身比較單一,歷史教師只需講清教科書上的現成結論,歷史學習也成為只是背誦一些歷史事實的機械訓練。“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發展學生的歷史意識,即培養學生對歷史進行理性思考,進行選擇和解釋,并在心目中重建歷史的能力。歷史學科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歷史教師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教科書的知識結構和結論,除教科書外,還應學會廣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課程資源。由于歷史學科課程資源具有范圍廣、數量大的顯著特點,這樣,無論從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角度,還是從開發課程資源的角度,都需要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使他們逐步學會主動地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課程資源,為自身的歷史學習和探索服務。可見,只有隨著歷史學科課程資源的逐步開發利用,歷史教學過程才能更多地成為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即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構建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④鄉土教學就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條有效途徑。學生在搜集鄉土資源的過程中,通過社會調查、訪問、參觀、搜集實物、上網查資料等,尋求多途徑獲取知識的方法,改變了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途徑,養成了從發生在身邊的史實中搜集歷史信息、獲取新知識的學習習慣,形成了“歷史就在我身邊”的理念,而且學會了判斷史料價值的史學方法。當前教育一再倡導要尊重并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
第二,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學會了協作,懂得了“獨木難成林”。他們既明白了分工協作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又體會到了團結合作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此外,通過研究性課題,在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有個學生在研究日記中寫道:“雖然自己就是莊行人,雖然好多次經過莊行暴動紀念碑,雖然也聽說過莊行暴動的事情,但這只是聽說,裝行暴動是怎樣發生的,為什么會發生暴動卻一概不知。通過做這次課題,我終于知道了莊行暴動的詳細知識,深深體味到我們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一刻起,我感覺自己能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學習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通過這次研究性課題,我也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成績停滯不前的原因在于 ‘一知半解’,明白了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
德國著名教育家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鄉土資源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風俗人情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有著深厚的底蘊,各地的風俗人情在神州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她是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沉淀,鄉情的根基。鄉土資源教學活動使學生走進周邊環境,切身感受家鄉的風土民情,了解家鄉歷史,有助于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鄉土是學生自幼就熟悉的地方,因此他們對家鄉的人文社會變遷都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家鄉人民勤勞向上的精神、家鄉獨特的風俗習慣等生動而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人民,激起鄉土情結,從而樹立獻身家鄉建設的崇高志向。而熱愛家鄉就必能進一步培養起熱愛祖國的情感。任何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家鄉毫無感情可言,那是絕對談不上愛國的。另外,通過對家鄉現狀問題的觀察研究,深入了解問題的癥結,能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對家鄉的責任感。
通過鄉土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們深刻體會到,鄉土資源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情操;有益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挖掘潛能,達到教和學的和諧融洽;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能力。鄉土資源教學還可以通過對鄉土資源的調查、研究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鄉土資源雖然是開發課程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但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時,要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具體的教學情境出發,開發教學資源不能脫離課本,開發教學資源、開展研究性課題不能浮于表面,要落到實處。對鄉土資源的開發和處理,要堅持尊重、用好、創新的基本原則。
注釋:
①黃茂安.論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12:14-16.
②閆鳳霞.鄉土史的教學實踐與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54-55.
③上海市奉賢縣縣志修編委員會編.奉賢縣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9,(1):845-848.
④蘇智良.上海鄉土歷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⑤黃茂安.論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12:14-16.
[1]閆鳳霞.鄉土史的教學實踐與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54-55.
[2]黃茂安.論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12:14-16.
[3]蘇智良等編.上海鄉土歷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4]上海市奉賢縣縣志修編委員會編.奉賢縣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9,(1):845-848.
[5]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及案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