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寧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雖然舞蹈主要是通過動作的示范和模仿來學習的,但是由于兒童的動作模仿能力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師語言的引導在兒童舞蹈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教師如何運用好語言這一工具,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動作,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口傳身授”是最符合舞蹈教學特有規律的教學方法,“身授”簡單說就是示范和模仿的過程,邊講邊做,邊做邊感受。“口傳”就是教師對舞蹈的語言性描述,這個描述有動作性的、知識性的也有思想性的。兒童的注意力和記憶力相對于成人來說是很短的,這個特殊性就決定了,對于兒童的舞蹈教學,絕不能只是單一的動作示范,教師應該運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正確地引導他們,比如在一個簡單的動作“正步蹲”,對于有了一定基礎的大孩子來講,他們能夠從教師的示范中較為準確地掌握到動作的基本要領,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也許只能夠觀察到向下蹲這樣一個過程,至于這個過程中的體態等細節卻不能夠觀察出來,也就更談不上能夠“看會”動作。因此,教師在動作示范的過程中,應該適時配合教師語言,還以“正步蹲”為例,在動作的同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要保持直直的往下蹲,感覺像坐在椅子上一樣,小屁股要藏藏好……”準確地示范和細致地講解,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聲音,可以讓學生在正確地掌握動作的基礎上,提高學習的效率。
教師的語言是在示范準確的基礎之上的催化劑,在學習動作之前,引導式的教師語言能夠讓學生提高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準確、生動、幽默的教師語言能夠使得舞蹈教學事半功倍;結束學習后,親切的教師語言能夠讓孩子對舞蹈課堂流連忘返,期待下次的學習。盡管光說不做的教學不是舞蹈的教學,但是教師語言作為舞蹈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和示范同樣重要,只有“口傳”、“身授”雙管齊下才能夠使舞蹈課堂更加高效。
舞蹈的學習既是動作技能的學習,一種身體的活動方式,又是一種心智技能的學習,盡管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卻是互相關聯且協同運動的技能,特別是在難度較大的動作中,沒有“心智技能”的參與是很難完成動作的。
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內心語言在頭腦中進行的認識活動,在舞蹈動作的學習的過程中,心智技能“不斷給身體各部分以指令、不斷調整身體各部協調動作,使其按確定規律運動”①。肌肉的控制能力決定了舞者的水平,而這個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智技能。有很多時候,教師不難發現有些學生動作的順序能記得,動作是怎么做的大致可以比劃出來,但是總是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這樣的孩子在尋找原因的時候,常常被評價為不用心,其實也反映了心智技能水平的差異。通常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默想動作的順序,想象動作的感覺、效果,并且按照這種對的感覺去慢慢體會動作,比如在學習傣族舞蹈的基本步伐的時候,很多學生找不到感覺,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用語言去啟示他們,告訴他們這個步子像是在泥濘的小路上,每走一下,腳的感覺像是從泥里面很費勁地拔出來一樣,整個人像一個彈簧,一蹲一起……這樣的方法其實就是充分利用孩子的心智技能,通過語言啟示學生應該找尋什么樣的感覺。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用腦子去跳舞”,不要傻傻地跟著模仿。
心智技能是舞蹈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它是一種意念,一種意識。只有發達的動作技能是不可能把舞跳好的。同樣,舞蹈的訓練也絕不僅僅是動作的發展,也是心智技能的提高。在兒童舞蹈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偏小,很難找到動作的感覺,這個時候,教師要用各種語言引導他們、啟發他們用什么樣的感覺去做動作,這也是一個開發、提升學生心智技能的過程。
教師的語言在兒童舞蹈教學中既是幫助學習學習動作的重要工具之一,又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促進智能發展的重要手段,只有運用好教師語言這個重要的法寶,才能夠更好地傳情達意,那么如何在舞蹈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師語言,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兒童舞蹈教學中的教師語言提出了以下原則。
無論在教授動作還是傳授知識,教師語言最本質的前提是準確性、科學性,講解動作正確與否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尤其當教學對象是較小的兒童時,對動作的描述更要保證正確,舞蹈動作的學習是動作技能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本質上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應的聯結系統,如果在學習的時候就形成了錯誤的連接系統,并且在以后的動作過程中不斷強化這種錯誤,加之兒童的骨骼、肌肉等還處于生長的過程中,習慣性的錯誤動作將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影響。以站姿為例,在教小朋友站姿的時候,要時刻提醒小朋友:“后背立立直,小門(屁股)關關好。”要引導小朋友找肚子往后貼的感覺,提醒學生兩條腿之間不能有縫隙,否則極易形成“塌腰撅屁股”,這樣時間久了,不僅體型難看,而且會增加腰椎的前突,最終引起關節的勞損。再如舞蹈腳位中的“一位”,初學的孩子由于骻關節不開,主力腿的前腳內翻,也就是俗稱的“倒腳”,曠日持久的倒腳會造成大拇腳趾外翻的疾患,同時因為腳骨塌陷,造成小腿外側肌肉豐滿,看似“O”形腿。這些都是些很簡單的動作,學生也許很容易模仿這些動作,但是如果教師沒有正確引導,這些錯誤的動作聯結系統將會對他們日后的成長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正確的教學語言才能夠保證科學的學習。因此,面對兒童,教師應該在示范的同時發揮教師語言的作用,邊做邊講解,對于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反復強調,在初學動作的時候,要做到把動作講清楚、說明白,在練習動作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醒學生動作的要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能夠掌握動作之后,要鼓勵學生更好地更漂亮地完成動作。
當然,把動作講清楚只是教師語言的基本要求,若想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改變而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語言以期適應學生情況。
在兒童舞蹈教學中,教師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是教學的前提,但如果有些動作的講解過于晦澀,學生可能就很難接受、消化。因此,教師語言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講解動作,更應該根據學情的不同在語言表述上做一些技術處理。
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各個方面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教師在保證正確性的前提下,首先應該用兒童化的語言去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師傳達的信息。兒童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以孩子的習慣方式來表達一些身體部位,或者簡單加上一些疊詞、兒化音也是很有效的辦法,比如用“小腳丫”代替“腳”,用“后背立立直”代替“后背立直”,等等,雖然只是簡單地改變原來的名稱,甚至只是把話說得可愛一點,卻能夠贏得孩子的喜愛。在學習動作的時候,教師還可以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來表述動作,比如前軀體壓腿的動作過程很像疊被子,因此可以把這個動作叫做“疊被子”(壓前腿),在動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激勵學生看哪個小朋友的被子疊得最好;除了“形”像以外,還要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把舞蹈的動作感覺用兒童熟悉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很好的辦法。比如在學習蒙古族“軟手”動作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把小手想象成小毛毛蟲,手的感覺像是小毛毛蟲在爬,這樣孩子可以較快地找到動作的感覺,再配合教師的示范,比教師用專業的語言描述動作的效率要快。比如學習古典舞“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的身體是一個充氣氣球,在沉的時候,氣兒一點點地放出去,最后完全沉下來。無論是形象化還是感覺描述,旨在為孩子營造一種舞蹈的環境,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狀況下,學得更快更好。兒童化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
舞蹈可以沒有音樂,但是絕不能夠沒有離開節奏而存在,在兒童舞蹈教學中,由于兒童語言積累比較少,反應不是非常靈敏,而且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語言的節奏性要格外注意。在講授動作的時候,語速、語調的重要性已是眾人皆知的了,比如在學習新動作的時候,語速一般比較慢,在復習動作或是孩子已經掌握的動作上,語速可以適當加快,在做活潑的動作的時候,語速也同樣輕快跳躍,在做一些舒緩的動作時,語速可以拖長放慢一些。另外,教師在喊節奏的時候,尤其是一些剛學的動作的時候,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簡單的技巧,一般來說,在舞蹈教學中通常是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這樣的形式來打節奏的,但是在對動作還不能夠記牢的時候,學生可能在節奏上容易出錯,或快或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動作來喊節奏,例如“半勾、全勾、轉圈、全繃”對應的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運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能夠清楚每一拍的動作了,即使有些孩子還沒有完全記住動作,也可以在教師的提示下跟上同學,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有動作的”節奏中更好、更快地掌握舞蹈節奏。
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師生交流的過程,舞蹈的學習本身比較辛苦、枯燥,甚至有些動作是要有一定強制性的,再加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因此,教師語言一定要具有親和力,這樣才能夠抓住學生的心,從而確保教學質量。不僅僅如此,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喜愛舞蹈,又能夠減少舞蹈練習中枯燥、痛苦的成分。
另外,由于舞蹈過程的辛苦,加上學生的年齡較小,因此,教師語言更加需要具有鼓勵性。比如在拉韌帶的時候,很多孩子忍受不了疼痛,此時教師的鼓勵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經驗的老師會無視學生的反應,或用強制性的話語,這樣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不再喜歡舞蹈,而有經驗的老師則會鼓勵他們為了變成美麗的公主、白天鵝而努力,引導他們堅持就是勝利,沒有努力就沒有收獲,這樣不僅能夠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質量,而且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學習觀。
最適合舞蹈教學規律的教學方式莫過于“口傳身授”,在兒童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口傳”尤為重要,得當的教師語言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在舞蹈教學中,教師語言最根本的原則是準確性、科學性,在保證正確的基礎之上,可以在語言上進行一些微調,使教學語言更加兒童化、節奏化,進行這樣的技巧處理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舞蹈與孩子的距離,提高學習效率。除了保證語言的正確性,以及符合兒童心理的語言之外,教師語言還應該做到親和,并且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原則的共同作用才能夠讓兒童舞蹈教學更高效、更豐富、更全面。
要達到這樣的教學語言水平,教師還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并且善于反思積累,這樣才能夠長遠地做好兒童舞蹈的教學工作。
注釋:
①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100.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孟晶晶.幼兒舞蹈教學中教師語言藝術初探[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