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少梅
(河南省潢川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潢川 465100)
長期以來,幼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偏重于政治和道德,偏重于觀點的灌輸和立場的訓練。這不僅影響了幼師學生思想的成長,造成了個別人在人格上的畸形,而且破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形象,引發了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對政治教育的反感。而幼師學生在理想、信念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從學生群體總的信仰方面來看,仍然存在著相對混亂的狀況。改革開放后社會形態的多樣化給幼師學生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對一代人的思想和信仰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一些學生偏向于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個別人甚至偏離了人生的目標,失去了人生的信仰;有的學生對共產主義認識模糊,有的過度崇尚物質利益,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作為人生的最終目的;有的處處講究實用,完全忽視精神上的追求。另外,幼師學生在政治行為和能力上,認識和行為脫節,理論和實際脫節,總體上表現出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生活在信息社會里的幼師學生,了解外界事務的眼界開闊,接收的信息種類繁多,加上個體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增強,對國內外各種事務的認識豐富而多彩。但由于自身生活經驗和知識獲取的局限,由于社會環境的限制,他們實際處理各種社會事務的能力相對較弱,有時甚至會表現出知與行的矛盾,這將極大地影響他們的社會性行為,影響著一代人的成長方向和發展趨勢。
(一)加強對學生政治理論的教育和培養。加強和改進幼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個合格的當代幼師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理論基礎,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系統、深入的認識,真正使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當代幼師生的精神支柱。進行政治理論的教育,一是要全面、系統地幫助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構成中奠定好基礎理論的框架體系;二是要真正使政治理論教育成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教育,改變過去那種將政治理論教育簡化為觀點的灌輸、思想的滲透的狀況;三是要推動學生在教育實踐中學習政治理論,真正把政治理論演化成一種面對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政治品格的教育與培養。在現代社會中,政治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對幼師學生的政治教育,應該把政治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未來的征途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風險,都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行動指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進行政治品質的培養,首先是要培養一個積極適應現代社會的人,通過教育和培養,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認知自我,合理接納他人,與社會主體價值保持一致。
(三)加強對學生政治能力的教育和培養。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的多極化,社會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以及快速變化的社會形態,給所有的人,特別是幼師學生在政治素質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政治水平不能單純看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實際能力,看處理社會事務的實際水平,這不僅是分析、決策等思維和理性的能力,更是一種實際操作的能力,一種動腦動手去操作社會事務的能力。加強對學生政治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必須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是掌握政治學科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過程。教學過程的表現形式是師生溝通互動,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和教師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合作、集思廣益,共同完成教學目標。這種互助合作式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平等的師生對話。對教師來說,互助合作就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對生命的理解和對待;不單單是關注事物現象,更是要關注現象的實質,關注社會。幼師教學過程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單純傳授知識的老觀念,把教學過程的實質變為如何體現人的生命價值,把課堂教學的活動拓展為討論、合作,體現了個人與集體及社會的不可分割性。
(一)發揮教學在課程建設中的能動作用,把課本作為教學材料。首先要對課本內容進行必要的增刪。任何一種課本,特別是國家審定的,其一般性、普遍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往往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學情、教情,進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該舍的舍,該加的加,不能照本宣科。其次要據本地的資源和環境,對教學內容加以改造。盡管目前的政治教材在編寫中盡可能地選用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能有的材料,但對于有些地區來說,仍然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或者有更好的替代材料。
(二)建立教學相長、交往互動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平等對話。教學過程實現的主要形式是師生交往互動,這種交往互動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就是平等對話。要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師首先要確立師生雙方的主體地位,在對話中師生進行智慧的交流、精神的溝通。其次,師生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相激勵,尤其是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生的個性給予理解和肯定,對不同的學生要做到一分為二地看待,要傾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意愿,做學生的傾聽者。要為學生展現個人獨特的個性提供一個空間,讓學生有一個能夠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不同生命的價值都能夠得以實現。還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和價值示范。在師生平等溝通互助合作的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種引導,學生就有可能會偏離主題,甚至產生負效應。教師的示范作用、合作品質等對學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加強書本知識同生活與實踐經驗的聯系。教育的長遠利益要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不能單看成績。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會獨立思考和自己動手,要求學生親身經歷,親自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注重學生素質的深層建構和整體提高。首先,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尊嚴和理想。教師對學生應該有最起碼的尊重。其次,關注每位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在歡樂愉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其樂融融、非常有積極性的,枯燥乏味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則是一種冷漠呆滯、愁眉苦臉、非常消極的態度。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同時我們必須因人施教、用心施教。
(五)形成充滿生命力的課堂體系,建構開放、充滿活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首先要圍繞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根據本地的實際教學情況和教學水準來確定教學任務,根據學生的層次采取適宜的方式方法。突出師生活動的多樣性,以教師與學生的組合、學生與學生的組合等多種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教師應努力把教學課堂轉變成學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地方,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學生對運用知識的反思與歸納,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最后,讓學生在每一堂課都能產生美好的生命體驗。教師要把那些能落實三維目標的因素和不可測得的事件作為課堂進一步展開的契機,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美好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