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曉
(無錫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學習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評價過程中,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又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既要注重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的評價,又要注重對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反思問題的能力的評價,還要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的評價,又要注重與他人合作交流能力的評價。
在新課改逐步深入課堂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很少會出現教師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諷刺挖苦的情況了。如何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評價,仍然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思考探究的話題,我根據教學實踐體會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堂上,當某個學生朗讀課文比較好時,我們都會用類似的語言夸獎:“你讀得真好!”“你讀得很有感情!”可是這個學生讀得好在哪里,體現了什么感情?思考的惰性和急于進行教學的心態就會阻止我們進行細致的思考。學生聽多了類似的話就無法從教師的 “表揚”中獲得激勵,取得進步。
在生活中,我們都能從類似“你的新圍巾的顏色真好看”中獲得比“你今天真好看”的表揚更大的樂趣。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也是教師的重要目標之一,而針對學生答案的細節進行表揚就是達到此目的的重要手段。有一次,在進行《項鏈》學習時,一位同學在我分析人物性格之前對瑪蒂爾德進行了性格概括,她指出瑪蒂爾德身上有虛榮的一面,可是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我的第一反應是表揚學生分析問題全面,可是這樣的評價恐怕在座的每個學生都能做出,一個沒有期待感的籠統評價未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于是在表揚了學生的思考全面后,我把重點放在了該生對人性的關注,表揚她能對他人苦難寄予同情的善良品德,因為她有這樣的品德才看出她有完整的人性。我想,這樣的評價可能會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東西。課堂上,學生答案中的回答角度、表達技巧、情感關注等細節都是我們可以抓住進行表揚的素材,應敏銳地發現并且付諸語言、行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答案往往并不是特別精彩,但是也能在其思考過程中看出諸多亮點,教師不應該輕易放過這些細節,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表揚。比如學生思考的速度,學生努力的程度,學生回答的勇氣都是可以抓住的亮點。相比于小學生,高職學生更希望得到表揚是自己的努力得到重視和肯定,而不是一概而論的“你真棒!”。在傳統的評價中,老師只關注問答的結論而不注重對思維過程的評價。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問答的結論,而且應該引導學生表述自己得出這一結論的思維過程,然后針對學生的思維過程做出積極性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思維過程的重視,有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還可以讓學生體會思索的樂趣。
習慣性的不假思索的表揚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比如班長積極舉手主動要求上臺演示,做全對了,老師說:“真了不起,不愧是班長。”班長也許上課再也不敢積極舉手了。他害怕自己做錯了,有愧于班長這個稱號。可見,純粹地為表揚而表揚,沒有藝術性的表揚,說不定還會得到適得其反的結果。
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應當指出其錯誤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可是在一堂語文課中,不是每個答案都是非黑即白,一目了然的,我們經常會不可避免地要解決一些難以評價的學生答案。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之后,學生根據問題做出各種各樣的回答。有的回答符合我們的意圖,和教學目標相一致。有的回答偏離教學目標,是我們沒有料到的;或超乎學生的認識能力;或本節課沒有條件解決。尤其是在導入階段,遇到與教學目標不一致的回答,常使我們很尷尬。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采取回避策略,躲著走,既不問學生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樣思考,又不與之溝通,交流問題所在;有的教師采用柔性評價,分析的話語指出錯誤所在及出錯的原因,同時肯定正確的部分并予以鼓勵:“回答得很有趣,動了腦筋。不過要是按照給定的條件會怎樣呢?”“沒關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補充。”都不失為化解尷尬的方法。
教師碰到上述類似尷尬情況,如果不能急中生智的話,那么讓自己的思維有個喘息思考的時間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效果?當然,延遲判斷不等于不判斷,教師應通過“延遲判斷”,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獨立思考、互相評判乃至自言自語中深入思考,也鼓勵少數學生把心中的疑問表達出來。
我看到過一個語文教學的例子,一位老師教《花木蘭》這篇課文,讀完課文后問學生:“大家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有的學生認為花木蘭是勇敢的人,有的學生認為她是理智的人,有的學生覺得她是英雄,這些回答在老師那都得到了首肯。可是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花木蘭是個愛美的人。”這個回答顯然超出了老師的估計。也許那位老師察覺到了什么,不過為了完成既定的課堂任務,他選擇了快速地轉移話題。如果此時那位老師能停下來,敏銳地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來討論,也許每個學生將會看到一個更人性化的女英雄,也更懂得多角度地欣賞一篇文章。
當代著名哲學家卡爾·R.波普爾說:“人是生物機體,一切生物機體都要犯錯誤。”每一種錯誤回答的背后必定有其原因。也許是學生思想開小差,也許是思考的角度錯了,也許是知識掌握不牢固,等等。課堂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教師無法在課堂解決,那么不如搜集起來,讓自己,讓學生在課外繼續思考。如果教師在課后重新分析學生當時的錯誤并且把錯誤分析作為下堂課的任務,學生就會感到自己的思考得到重視,會更有益于今后的教學。有一次,我把學生在課堂上回答的幾個錯誤答案搜集整理,并在充分的課余時間找到了其錯誤的證據和解決方法,并在第二堂課上一一進行了分析,還挖掘出了學生的一些思考亮點。學生很詫異自己可能隨口一句回答,老師竟然會如此重視,接下來的學習積極性就更高了。
語文這門課博大寬廣,而對文本的分析、對語法的掌握又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生的錯誤縱然千變萬化,我們也都有成熟的理論武器可以解決。教師要做的就是整理好學生所犯的錯誤典型,為以后的教學積累充分的素材。同時,在學生這些共同的問題背后,我們還能依據他們的回答找到他們各自的思考方法或表達方法的不足,說不定還能找到他們的回答之中前所未見的有趣發現。
錯誤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則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變化和成長,而且能體驗到人格的尊嚴、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樂趣,能較好地促進認知、能力與情感的發展。因此,教師與學生首先要認識到錯誤是不可避免的,要尊重、理解、寬容甚至是激勵出錯的學生,并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讓自己的思維結果充分暴露,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本來就應該在不斷地探索和交流等活動中進行,而每個人的思維方法可以說是各不相同的,在這樣的探索學習過程中,出現偏差和錯誤都是正常的,所以在課堂中,常常會有學生回答錯誤或解答錯誤。對此老師都不應該粗暴地否定或不加理睬,而要勇于、樂于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耐心地聽學生講講想法,讓學生把思考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自己感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每一次期待老師合理、認真反饋的心愿可能比默寫得到滿分更為強烈;學生和老師的每一次交流結束時的情緒和得到的反饋是否有效都在一次次地改變著師生間的微妙關系。消極的課堂評價既包括錯誤的批評,又包括錯誤的表揚。教師課堂上的評價藝術對學生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一句得體的溫暖人心的評語足以令人銘記終生;反之,一句敷衍了事、無關痛癢的評語也足以讓人漸漸失去思考的樂趣。我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了解學生,表揚他們的發展,改變他們的錯誤,讓學生在每一次師生交流之后都得到積極的鼓勵。
[1][新加坡]法雷爾.反思課堂交流.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
[2]肖鋒.學會教學.浙江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