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勝艷
(九江學院 學生處,江西 九江 332005)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包含個人的道德品質和個人能作為權力及義務主體的資格。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是自身非權力影響力,是一個人的人品、學識、才情、意志等素質的綜合。綜而言之,人格魅力就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學識、意志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是指美好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吸引力和誘惑力,并使受吸引者向往和效仿。人格魅力體現在美好道德品質的示范之中。
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現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質。在學識方面表現為學識淵博,知古通今。在理智方面表現為感知敏銳,想象力豐富。在思維方面表現為有較強的邏輯性,尤其是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情緒方面表現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開朗、振奮豁達的心境,情緒穩定而平衡,與人相處時能給人帶來歡樂的笑聲,令人精神舒暢。在意志方面表現為善于自制,勇敢果斷,堅韌不拔,抗壓抗挫折能力較強等一系列積極品質。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為對他人和對集體的真誠熱情、友善、富于同情心,樂于助人。在對待自己方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銳意進取,自勵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在對待學習、工作和事業方面表現得勤奮認真、積極主動。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實際上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影響學生靈魂的人,本身的靈魂應當是高尚的。教師勞動的基本手段就是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才能、品質和人格魅力去影響、熏陶和感染學生,在傳授知識、開發學生智力的過程中實現教育的功能,并用自己優良的個性心理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師德不僅僅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范、準則本身,而應是教師把這些規范、準則逐步內化成為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
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于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體現。在孩子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育無小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關注的方面,往往起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實現的,因為孩子眼中的教師都是具體的,而教師又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式人物”。所以,師德建設必須注重從小節抓起,重視人格的修煉。教師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影響孩子。作為孩子的榜樣、引路人,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要銘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師德修養面臨著許多新情況,要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堅決摒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東西,要“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因此,良好的師德修養必然成為進行言傳身教的前提和保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不僅要把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技能、過硬的本領有意地傳教給學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坦蕩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為人感召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中樹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師德修養的加強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孩子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只有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言傳身教,樹立起師德意識,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師這一神圣而崇高的職業,才能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潤物細無聲”,師德將對一代甚至幾代人才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教師能夠給學生以終生影響,如藤野先生之于魯迅,徐特立先生之于毛澤東主席,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
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人文素養,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是做好輔導員工作的重要保證。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淵博的學識和教書育人的能力。多年的輔導員工作經歷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個輔導員個人素質如何,不僅關系到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而且輔導員的個性、人格魅力將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如果輔導員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出色地履行學校、院系交給自己的各項工作和任務,在工作中不但游刃有余,而且善于處理、協調師生關系,營造融洽和諧的教育氛圍。馬克思說:“性格是環境的產物。”從這樣的輔導員身上,學生性格能受到多方面的良好影響,終身受益。所以,教師不應滿足于現狀、陶醉于成功而不思進取,不斷地確立新的奮斗方向和目標,先做學生,再做先生,做了先生,還要做學生,為人師表,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通過高尚的品行去育人,用深深的愛與情影響學生,“剛柔相濟、嚴慈相間”,使師生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輔導員的淵博知識還包括要掌握《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法律法規、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自覺熟練運用法律法規來教育和管理學生。不難發現,現實工作中有的輔導員“兩眼一睜,忙到熄燈”,但有不少人疲于應付,沒有抓住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這個要害,這個“火車頭”,造成工作被動,局面打不開,看似在忙,卻忙不到點子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用制度來教育人、管理人則能有條不紊,張弛有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的高尚人格表現,是那種使學生感到尊嚴且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對學生在心理上和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崇高的影響力。教師的這種人格魅力是有效影響學生的重要條件。
身教勝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歸根到底是培養人的職業,輔導員的根本任務不僅要關心學生學習,還要關心學生全面成長,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利用一切機會,通過各種形式,言傳身教地向學生傳授怎樣做人的道理,輔導員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應該做什么樣的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學生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教師有兩種:“經師”和“人師”。合格的教師是“人師”、“經師”的二者合一。輔導員與學生的朝夕相處,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教師是輔導員,亦師亦友的關系使得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可以建立長期的良好的師生情。人們常說,劍橋大學的學生是導師的煙斗熏出來的。中國自孔子開始,就開創了“師生相隨,問學交游,經風沐雨”的和諧師生關系先河,輔導員與學生一起暢談人生,暢談理想,其樂融融。在學校輔導員就是學生的“家長”、“兄長”,就是學生的保護人,就是學生的貼心人,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到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再到學生干部中的細枝末節,無不閃現著輔導員的身影。輔導員在積極傳播和模范實踐先進文化,做育人工作的時候,其良好的師德和人格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人格示范。學生就愿意團結在他的周圍,其班級凝聚力、向心力就強。其人格魅力與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品德的塑造與做人影響極為深遠,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然,這種人格魅力不是做出來的,它是一種道德修養,一種文化素養的自然流露。
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于善良和慈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原始的,自然存在于人類基因中。教師的愛深沉、博大而崇高,帶有鮮明的教育性。因此,沒有愛心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輔導員要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服務意識,事實上輔導員對學生的一點點細微的關心、關愛和幫助,也許微不足道,學生從輔導員身上獲得的卻是如同家一般的溫馨,是學校的良好形象,是熱愛學校、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樂觀向上的力量和勇氣。輔導員面對的是出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針對他們獨生子女多、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壓力大的實際,輔導員就要像古人所說的那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要有一顆善良、慈愛的心,用父母之心、兄弟之情、師生之愛去呵護、關心正在成長中的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的學生,用火熱的心去溫暖學生。教師的愛來源于對學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知之深,才能愛之切。輔導員對學生應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
巴金先生說過,他的母親從小就教育他“火要空心,人要實心”。輔導員既是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更是大學生面對社會開始職業生涯的“引路人”,面對人生的“人生導師”。因此,真心實意地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大學生是輔導員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更是輔導員充分施展自身人格人格魅力的大舞臺。多年的輔導員生活經歷告訴我,當學生走出校門仍然念念不忘恩師,當學生取得成就來到母校對母校的教師、輔導員表達發自肺腑的誠摯的謝忱時,便是對教師、對輔導員的一片丹心育英才的辛勤勞動的最好詮釋和贊美,是教師、輔導員“桃李天下”的自豪。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的是:它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1)軀體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輔導員不僅要有高度的思想道德修養、廣博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還要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技能要求很強的工作,處在學生管理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在知識結構上要懂得一些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歷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只有自己接受了有效的心理健康輔導,了解了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心理咨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才能將其有效地運用到具體的工作中去。陽光心態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心態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輔導員要以自己陽光燦爛的積極心態去影響幫助年輕的大學生,這也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體現。輔導員要關注生活困難、學習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人際交往、個人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困惑,適時發現或解答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使學生健康成長。
無論是從關愛學生的道德層面,還是從履行職責的法律層面,高校輔導員都應該積極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個有道德感和責任心的高校輔導員應該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化解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幫助每個大學生在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的同時,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健康生活,快樂成長,走向社會,建設國家。
[1]沈麗.高校輔導員的人格魅力作用分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8,(1).
[2]芮東華,趙鵬.論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