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琳
(南京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大學本是莘莘學子追逐夢想、實現抱負的地方,然而,生機盎然的校園里卻有這樣一群孩子:心緒迷茫、沒有目標;整天網游、難以自拔;成績很差、曠課頻繁;缺乏責任、情緒焦躁。這群特殊的孩子就是大學里“后進生”一族。大學里“后進生”現象并不罕見,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如何轉化后進生,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什么樣的學生屬于大學后進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概括。我將其描述為:大學校園里由于多種原因,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動力不足,成績較差,行為散漫,不服從學校管理,經常違反校紀校規,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和責任感的大學生。大學后進生的思想特點和外在表現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文化素質差,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封閉心理強。和一般同學共同話題少,只找同群體的同學說心里話。外在表現為經常曠課,期末考試掛科較多,不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不愛與其他同學說話或玩樂。
(二)自我評價能力差。有時覺得自己比誰都強,有時又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很自卑。既不清楚自己的優點,又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這些學生犯錯誤或者成績不及格時,愛為自己找借口,沒有什么長遠打算,口頭禪是“過一天算一天唄”。
(三)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害怕吃苦,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外在表現為錯誤屢犯,檢查屢寫。
(四)自尊心強,愛慕虛榮。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必先知人。后進生存在于每個班級之中,其表現類別各不相同,形成原因也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兩大方面的原因。
從外在環境因素上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的失誤、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失誤三個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后進生的家長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過分溺愛型。這類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對孩子的生活、飲食起居關心有余,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思想方面的要求甚少,甚至一味袒護子女的缺點和錯誤,結果是孩子養成任性、放縱、依賴、不講道理等不良習氣;第二類家長屬于簡單粗暴型。這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講求教育的方式方法,總是用棍棒來代替說理教育,結果造成孩子的思想混亂,情感對立,逆反心理強;第三類家長屬于放任不管型。這類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上學就應該由學校負責全權教育,與家長無關,結果造成孩子自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
1.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思想觀念層出不窮,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弄虛作假、權錢交易等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使得部分學生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紀律松懈、成績落后,加之近年來高考擴招,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失望、困惑、自暴自棄。另外一些不健康的影視作品和網絡游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
2.學習教育的失誤
雖然國家一直致力于推進素質教育工作,但高考以分數定學校和專業的模式導致中小學很難實行真正的素質教育,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對學生實行全方位封閉式管理,導致中學生活的枯燥、壓抑和單一。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踏入大學,身處的環境突然變得寬松、自由,一些學生像脫韁的野馬,肆意狂奔,無所約束。另外,大學教師單調的灌輸式的授課方式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從后進生自身的角度看,他們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雖然成人了,但并沒有成熟,呈矛盾對立狀態。一方面心靈并未斷奶,依賴學校和家長,另一方面又極力想擺脫家長和學校老師的管教,渴望成熟和自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要求自尊與得不到自尊的矛盾
青年大學生普遍爭強好勝,后進生比優等生有著更強烈的自尊心,他們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表現自己。但由于自身缺點和不足較多,成長過程中失敗多于成功,得到的責備多于贊許,心靈上失意多于得意。由于常常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得不面對同學的輕視、老師的批評與家長的訓斥,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追求上進的信心。我的學生中就有這樣一個孩子,他數學成績每考必掛,當我問他為什么總是考不過時,他說:“我高中時數學就很差,我覺得數學對于我來說太難了,我不可能考及格。”
2.要求上進與意志薄弱的矛盾
通過反復的溝通和耐心的說理教育,大部分后進生都有改變現狀要求上進的心理,但由于長期養成散漫、怕苦、畏難、缺少耐心的習慣,加之缺少學習興趣和刻苦學習的動力,基礎較差,毅力不強,一遇挫折就很容易喪失信心。例如我們班上就有好幾個經常曠課的學生,經過多次談話和耐心的說服教育之后,都積極要求改進自我,每次談話后第二天就準時去上課,但過不了兩天課堂上又不見他的蹤影。課程枯燥,愛睡懶覺、自覺性差還有其他同學看他們時異樣的眼神,成了他們走進教室的攔路虎。
3.強烈的成人感與心理不成熟的矛盾
大學生正處在心理成熟的過渡階段,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漸增強,剛剛擺脫父母的管教和中學時老師“媽媽式”的管理,更不希望受到校紀校規的束縛和限制,強烈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明這一想法,他們對任何事物都采取批判的態度,認為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都不合理,對老師的諄諄教導消極抵制、蔑視對抗,對學生中的不良傾向如夜不歸宿、上網成癮、打架滋事等持認同態度,學習松懈、工作消極,甚至違反校紀校規。以我的學生為例,對我國教育制度和學校規定意見最大的往往是那些表現不好的后進生,他們歷數我國教育的弊端,抗議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諸如學校限電不人性、宿舍衛生檢查不合理等,課想上就上,覺想睡到幾點就幾點,卻從來不檢討自己的缺點。
4.主觀需求與客觀現實的矛盾
大學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分析、處理問題不夠全面,缺乏社會經驗,主觀需求與客觀現實常常出現矛盾:大學生的物質需求與社會、學校、家庭所提供的有限物質條件之間的矛盾;學業成功、出人頭地與同學間激烈競爭的矛盾;自我表現的需要與機遇不平等之間的矛盾;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愿望與人際交往不得法的矛盾;渴望純潔愛情與遭受失戀痛苦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導致青年學生常常會因為對人生的思考、對學業的擔憂、對愛情的煩惱、對社交的障礙、對就業的苦惱而體驗到挫折心理,進而情緒低落、心情焦躁、精神不振。
總之,后進生的形成原因較為復雜,但其形成過程與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外在影響和自身的主觀原因是分不開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交往中,如果肯定了對方沒有被別人發現的優點,就會使對方感到自身的價值和別人的尊重,自然而然會對你產生信任。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對其進行觀察了解,從其長處入手,積極鼓勵,及時肯定他們的優點和進步,根據后進生的特長,恰當地安排他們去做某項工作已表示對他們的信任。在和后進生談話時,我會首先肯定他們的優點。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漂亮,我就會對他的字進行表揚,進而再進行說理教育,他就能認真地聽取我的建議。
在教育中,真情是一把萬能鑰匙,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一片愛心和期望時,就會變得“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打開戒備之門,達到教育的目的。具體來說,就是要有“四心”:愛心、耐心、恒心、決心。
愛心,就是要求老師對學生多尊重不歧視,多親近不嫌棄,多呵護不挖苦。尊重人的前提是理解人,在對犯錯誤的后進生進行說理教育時,不能一味地分析和要求,而是要關注他們的感受和想法。這也是我從夫妻吵架的小事中得到的啟發。妻子需要的是丈夫的理解和安慰,而不是丈夫頭頭是道的理性分析。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老師同樣要帶著同理心關心和愛護學生。學生犯錯后經過反省都清楚自己錯在哪里,該怎么做,如果老師還一味地講大道理,學生反而會有排斥心理,因為道理學生都懂,只是自覺性和自制力差。我們要帶著同理心多關注學生的感受,讓他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和期望,這樣期望才能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耐心,就是要不厭其煩地加強心與心的溝通,有針對性地找到學生的優勢和劣勢,鼓勵其發揮自己的長處,幫助他重新樹立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自信,勇敢面對現實。
恒心,就是要在學習、課外活動和社會交際等方面持之以恒的給予指導和鼓勵,鼓勵他們認真學習、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主動與他人交流融入到集體中去。
決心,就是要求教師要樹立每一個學生都是可轉化的信念,在幫助后進生進步的過程中,要正確看待他們偶爾出現的倒退現象,不能因為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而將其一棍子打死。
對后進生的教育,教師要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提出嚴格要求,堅持剛柔相濟、一視同仁,注意劃清是與非、對與錯的界限。錯的,絕不姑息縱容;對的,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要充分考慮到后進生原有的起點,不要提苛刻的、過多過難的、一時還不可能達到的要求;要對后進生多一些寬容,不要過于求全責備。嚴格要求而不苛求,尊重信任而不遷就放任,該寬則寬,該嚴則嚴。這樣才能使后進生既能懂得嚴格要求自己,又不會有過大的心理壓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后進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失去了目標和斗志。所以,轉化后進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他們重拾和重樹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內在潛力。目標確定之后,還要對他們進行科學指導,引導他們利用目標分解法自行制訂學習計劃,在一步一步完成計劃的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實現自我肯定,找到學習的樂趣。對于那些由于對專業不感興趣的后進生,要幫助他們尋找改變現狀的途徑和方法,把他們其他方面的興趣遷移到當前的學習中。
后進生的轉化單靠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發揮輔導員、學生家長、宿舍管理員、學生黨員干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等各方面的力量,實施全方位的教育和轉化。輔導員應該協調好各方面的力量,使后進生無論在家庭、學校、寢室還是學生課堂、學生活動中,都可以了解到后進生的基本情況,并及時進行監控和指導。
對于行為表現異常的學生要及時求助于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由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進行指導和幫助。
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前進中不斷有后退的過程。因此,在后進生的轉化教育過程中,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用耐心和愛心去感化他們,反復抓、抓反復。不要因為學生出現反復就認為無藥可救,而是要充分理解后進生的反復,把它看作是一種正常現象,看作是一次教育的契機;要看到后進生的進步,對他們充滿信心,長期不懈地對其進行督促和引導,相信他們會不斷向高處走,最終走向成功的軌道。
大學校園里的后進生群體是一個社會的產物,也是高校素質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盡管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但只要我們用真心和耐心去關注和愛護他們,他們同樣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1]鐘鼓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9.
[2]倪松根.“90后”大學后進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思考.載中國教師,2010,(S1):60.
[3]闞莉薪.大學“后進生”教育.載科技資訊,2008,(11):115.
[4]蔣海彬.大學后進生的教育和管理.載硅谷,2009,(8):125.
[5]熊英,陸平.高校后進生形成原因及轉化對策探析.載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