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自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以來,中國國內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工作(后文簡稱“申遺”)也獲得了全面開展。綜觀幾年來舉國上下一齊行動,投入大量人、財、物力的“申遺”實踐,已經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昆曲、古琴、蒙古族長調、維吾爾族木卡姆等均先后“申遺”成功——這些都離不開“申遺”工作者們敏銳的藝術直覺力與扎實的學術直覺功底。本文從“非遺”保護工作的視野出發探究藝術直覺與學術直覺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
(一)藝術直覺特指創作主體未經理性分析與邏輯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體對象的本質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楊春時,《文學概論》)也就是指人們在藝術創作或鑒賞過程中,不經過邏輯思考而直接創作出或體驗到對象美的本質的能力。
另一種說法是根據藝術的典型形象直接把握藝術美的本質的能力,藝術家由于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深厚的藝術修養,能夠在眾多的表象中熟練、準確地挑選出最能表現對象美的本質的表象,并對這些表象進行創造性的加工,組合成比對象(文學藝術中的原型、美術中的模特兒)更美更新的藝術形象;有經驗的藝術鑒賞者,能夠透過藝術形象直接把握藝術美的本質。而這種熟練的審美技能可造成一種假象,似乎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是憑人的一種非意識、非思維、非邏輯分析的天賦審美功能來完成的。
本文要探究的藝術直覺指的是第二種說法中所說的藝術家由于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所達到的一種鑒別藝術本質的能力。
(二)學術,是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這個詞對應的英文academia更常見的意義是指進行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學與文化群體,延伸開來,Academia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指知識的累積。
本文所涉及探究的學術直覺便是指學者們運用學術上扎實而深厚的知識積累,直接把握住對象的本質和特征進行學科化的文學敘述的能力。
浙江在開展“申遺”工作時經過不同部門的一系列步驟:首先是從最小的住戶單位出發搜集所有的可能成為非遺項目的藝術,然后經過鄉鎮部門安排相關的藝術學者們進行審核刪選,再到市級部門安排資深學者進行申遺項目的資料準備,最后再到省級部門同樣的安排相關人員進行“非遺”申報報告的最終確定,進而進行申報①。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非遺”的確定工作中是離不開藝術鑒賞家和學者們的學術直覺的評判的,只有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已經積累了豐富感性經驗,并且自身的藝術修達到了一定深厚程度的人,才能夠在“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確定過程中,不被各種藝術的外在表象所迷惑,深入探索藝術現象或藝術作品的內在本質,從而鑒別出真正屬于我國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藝術學者們在非遺項目確立的過程中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和作用,即在眾多的藝術表象或藝術作品中熟練、準確地挑選出最能表現對象美的本質的表象的能力,其實正是他們藝術直覺力的充分展現。
浙江開展大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歷時5年,并且在各地非遺發掘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是碩果累累:全省城鄉共有23.33萬人參與普查,普查覆蓋面達到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及行政村,共上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271.9萬條,其中新發現項目5.3萬余項,匯編普查資料3260余冊,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項、第二批24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4項、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5項,兩批上榜數量均居全國第一②。
能夠有這樣斐然的成績,一個方面是因為浙江省各地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的存在,另一個方面便是擁有大批憑借敏銳的藝術直覺能力發掘出這些歷史瑰寶的非遺工作者們。
處于發掘工作第一線的工作者們完成了挖掘和刪選工作后,要經歷的是一項工作便是進行書面材料的匯編和整理,無論是多么富有價值的藝術,要讓不知道或者不是相當了解的人深入了解這些藝術,自然就需要具備扎實的學術能力的學者們直接把握住對象的本質和特征進行學科化的文學敘述。
誠然,對藝術的審美需求是人美本質力量的顯現,而且感性的接受和體驗是作為藝術欣賞的第一步,但是要使我們直觀的和感性的體驗得到強化和提升,就應該將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的層面,也就是要以藝術直覺所掌握到的經驗與資料為出發點,站在學術直覺的層面,將純粹感性的經驗提煉成為一種理性的概念的范疇,從而有助于對于挖掘出來的藝術種類的社會宣傳與教育——上文中提到的當非物質遺產的名錄基本確認以后,就是要轉送到更加高級部門,經過學者專家的各方資料的整理和匯編,最后將包裝完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到申報的洪流中,也即只有具備了藝術本體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層面的理論包裝的項目才能真正在眾多的“申遺”的項目中脫穎而出。
開展非遺的挖掘和保護的工作者們在藝術直覺和學術直覺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換言之,只有在“申遺”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將藝術直覺能力和學術直覺能力辯證統一起來,即在藝術直覺的基礎上,深入到學術層面去挖掘搜集到的非物質遺產;并在學術直覺的指導和配合之下,不斷地完善非遺文化的搜集和發掘工作,將“申遺”工作者們的藝術直覺和學術直覺充分地發揮出來,并在實踐中辯證統一地運用起來,才能夠促進“申遺”工作的不斷深入和拓展。
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傳統文化積淀的文明歷史大國,由于國土地域廣大,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諸多璀璨的文化遍布在全國各個角落,全面而且徹底地挖掘出前人遺留給我們的瑰寶,是我們的任務。為了完成這個光榮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不斷地自我完善和開拓進取,藝術和學術兩手抓,不斷積累豐富的藝術感性經驗,培養深厚的學術理論表述能力,在非物質遺產的搜集、挖掘和申報的工作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注釋:
①②王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當代表述,2009年1月5日在浙師大的座談會記錄.
[1]楊民康.“非遺”保護應該回歸“草根精神”——兼論傳統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價值和地位[J].人民音樂,2009,11.
[2]馬生.非遺保護看浙江.浙江:今日浙江,2009,12.
[3]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2001.
[4]王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當代表述,2009年1月5日在浙師大的座談會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