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瑞祥
(中國礦業大學 文學與法政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電視熒屏上,充斥著大量的相親節目,質量更是參差不齊。以《非誠勿擾》為首的相親節目被網友指責為“七宗罪”、“八宗罪”等,而且近日國家廣電總局對這類欄目的大力整頓和中央媒體追蹤連續深度的報道,都引發了社會廣泛熱議。
在如此復雜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催生相親欄目的原因。是什么因素讓相親欄目如此“火”,收視率竟然位居榜首;也有必要思考,這類相親欄目在市場經濟占主導因素的情況下,變質以后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還應繼續追問,什么原因致使相親欄目變了質、引起社會廣泛熱議,其問題存在背后的深層原因又是什么。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個多元結構的社會,如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傳統的被顛覆,等等。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是“城市剩女”問題出現的社會大背景。同時,傳統禮儀社會的影響力逐漸被新的契約所取代,社會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逐漸減少,差異性逐漸增強。由于工作壓力等因素而沒有太多社交活動的高學歷、高素質的女性,談情說愛對她們而言是一種“奢侈品”,即使一些社會機構為她們創造了類似于“八分鐘約會”的機會,也往往因時間原因而由父母代勞。城市社會的疏離性、城市交往的匿名性和短暫性、城市生活的緊張性和競爭性既縮小了大齡男女青年的擇偶半徑,又控制了他們的戀愛時間,使那些渴望愛情和家庭的女性(男性)不得不處于無奈的等待之中。
當下,中國人的婚戀觀念逐步從傳統化走向多元化,家庭和婚姻不再是大眾唯一的生活方式。大齡男女青年們(其中,大齡女青年問題較為突出,本文更傾向談大齡女青年,如無特殊說明,皆為本義,下文不再贅述)顯然受到了多元化婚戀模式和非傳統婚姻觀念的熏陶與影響。與此同時,知識含量的增加,使越來越多的大齡女性或男性成為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白骨精”,進而社會地位明顯提高。經濟和人格獨立,使得她們不再把婚姻看作尋求生活依賴的重要途徑,而是通過自身努力開創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們中不少人在適婚年齡視婚姻為愛情的墳墓而玩世不恭,或對婚姻持消極的態度,從而錯過“最佳”的結婚年齡,當被常人視為大齡女青年時,已悔之晚矣。
相對于婚戀觀念的巨大轉變,傳統的擇偶觀念的影響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傳統的擇偶觀念中存在著“擇偶梯度”,即男女雙方選擇伴侶時的標準有一個高低差異,男性的標準傾向于低標準,而女性相反或持平。實際情況是,大齡女青年們往往因追求事業耗盡了美好的青春時光,但她們的擇偶觀念仍沒有或很少擺脫梯度擇偶觀念的影響。地位或經濟占優勢的大齡女青年的擇偶標準也一再提高,但不幸的是,男青年早已“塵埃落定”。進而大齡女青年成了父母眼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責備對象。
在此背景下,相親欄目正迎合了這樣的一個潛在的巨大的群體。之所以稱為“巨大”是因為一個大齡男女青年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牽動了其周圍親朋好友們,因而該現象更加值得關注。《非誠勿擾》欄目在設置之初,在所有欄目策劃案中以1/3的絕對優勢獲得了改組首選。
相親欄目的出現,并不是個案,也不是隨機產生的,而是時代背景下大齡男女青年現象催生的產物。它有著獨特的時代背景,帶著問題意識來到這個社會,借鑒了國外相關欄目理念,因而在我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但是任何一個產物都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時也夾雜著不和諧因素,存在著許多難以權衡的問題。
隨著國家廣電總局的一紙行文,相親欄目一度 “冷卻”,有的關了,有的停了,有的改組了,同時也引起了觀眾的一片嘩然。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價值澄清,特別是要揭示與正視相親欄目所反映出的當代青少年發展中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首先,如何保持青少年個體(簡記為“前者”)與社會主體價值觀(簡記為“后者”)之間的適度張力。唯物辯證法認為,部分與整體相互依賴,那么前者作為部分,必然依附于后者這一整體,當然后者對前者具有決定和支配作用。但是,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這意味著,今天的前者暗含或引領未來后者的因子。同時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因此超越后者是前者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這就勢必構成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而事實上,保持二者之間的適度張力則是社會價值觀的建設和青少年個體價值觀發展的必要條件。若前者太超前于后者,就會面臨偏離后者方向的風險,但是若前者對后者亦步亦趨,那么后者就會喪失發展的動力。
這種憂慮不無道理,畢竟青少年對事物的模仿能力及其可塑性都很強,這意味著青少年對外界的影響缺乏抵抗力。《非誠勿擾》的成功運作所傳達的信息或觀念,已為不少青少年及其家長所接受。以往適應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價值觀,是由父輩、老師、社會組織等的教化而主導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的價值觀則依賴青少年的自覺創造而時不時地超越、反叛社會主體文化價值觀,但這種超越、反叛置身于后者控制之下,并逐漸被后者所認可、吸納,成為其整體系統的新元素。而今,青少年愈來愈成為社會整體價值觀的主要創造者。社會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響日趨弱化,而同群(輩)的交流、互動、影響則越來越得到強化。此外,外界力量普遍看好青少年價值觀市場的商業“錢”途,導致其畸形膨脹。顯然,青少年個體與社會主體兩者的實力具有不對稱性,已凸顯二者之間的適度張力消失殆盡。如何保持二者適度張力,以及二者的平衡,這些問題亟待我們積極而認真地探討。
其次,如何引導青少年保有正確的婚戀觀、人生觀。青少年群體是一個其婚戀觀、人生觀往往不堅定的、易搖擺的、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危險群體。正是這樣的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們對其擔憂和關注。在引導青少年獲得正確的婚戀觀、人生觀的問題上,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相親類欄目是不稱職的。為了收視率,不惜嘩眾取寵,如選擇嘉賓時,刻意回避普通化、大眾化的嘉賓,而選擇包括語言風格、著裝時尚、體型相貌、價值觀、婚戀觀、情感坎坷等有“看點”、能吸引“眼球”的嘉賓。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民眾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窺視欲,因此,如果節目組忽視它,就很難獲得經濟效益上的成功。但僅考慮該問題是不夠的,媒體不能忽視應擔當的社會責任。
“那些嘉賓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有錯嗎?想過有房有車的生活有錯嗎?這就是現實!”“節目反映或真實呈現當代社會的價值觀有錯嗎?”媒體處于強勢地位,選擇什么其實就是強化或強調什么。如果不能反映社會整體狀況,大眾的心態就會失衡。由于媒體與觀眾的信息不對稱,媒體對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強調,都有可能誤導觀眾。繼而推演下去,引導青少年走上正確的婚戀觀、人生觀,仍然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艱難任務。相親欄目忽視該問題,使得我們必須考慮:誰可以解決它?未來的社會必定是青少年的,一代人的錯誤怎能讓下一代人來承擔?我們應積極投入這類問題的調查研究,努力探討解決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婚戀觀、人生觀等問題。
國家廣電總局對相親欄目的大力整頓,以及中央媒體對其追蹤連續深度的報道,無疑是當頭棒喝,而由此引發的議論也紛紛攘攘。相親欄目存在這么多問題,誰之過?難道我們指責幾個嘉賓道德敗壞、言語行為惡俗,然后封口就完了嗎?難道我們關、停、改就足夠了嗎?難道指責那些毫無選擇權的觀眾的見識、品味較低就能遮掩真相嗎?
我國正處在快速的社會轉型期,而轉型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會有許多難以猜測的困難和障礙。經濟、文化等多樣化趨勢逐漸形成,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轉型期,一些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被打破,而新的價值觀尚未形成,在一些領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生蔓延,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價值觀多元化的局面逐漸成為現實。易受外界影響的青少年的價值觀也趨于多元。以上諸多變化不僅反映了人生自我價值的演變,更反映了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演變。不同的價值觀相互沖突,無疑是導致青少年思想混亂、價值迷茫的主要原因,其具體表現在更關注個人得失,注重物質享受的拜金主義傾向的凸顯。
青少年的突出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的多重矛盾中搖擺不定。比如,他們對短期的、功利的目標的追求,過于重實際、輕理想的生活態度,等等。此外青少年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激蕩、傳媒發達的時代,各種傳媒如網絡、影視、書籍報刊等往往宣傳各種價值觀念,一些青年人缺乏判斷能力,進而產生對多元價值觀的困惑。
現代社會,由電視、網絡、廣播、報刊等構成的大眾媒體無一例外地滲透進社會其他子結構中,也由此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社會自身的發展。同時,人們對各種資源和權力的追逐,也滲進媒體中,從而使媒體成為博弈的地方,明爭暗斗的角逐場。
不對稱理論認為,市場交易雙方普遍存在買方與賣方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影響市場交易的公平。由此,市場經濟主張“完全信息原則”。某種性質上,媒體提供產品,觀眾消費產品。我們了然于胸的是,處于強勢地位的媒體如《非誠勿擾》等相親欄目并沒有遵守該原則。例如它從社會里只選擇了一部分嘉賓的價值觀提供給觀眾,這也暗示著媒體提供給觀眾的產品即是社會真實存在全部產品,使我們誤以為“這就是現實”。媒體必須承擔起這部分社會責任,把住關口,還社會一個真實的面貌,至少是能夠反映社會主體價值觀的概貌。媒體處于強勢地位,它可以設置話題或制造輿論的焦點,靠著強勢地位,來塑造大眾頭腦中的虛幻圖景,塑造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一個假象而已)。
當媒體集中報道一個事件的時候,大眾就會認為那個事件比其他事件更為重要。媒體的力量在于決定大眾能夠通過它獲取什么信息,而信息的質量需要社會的拷問。媒體應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一個“守門人”。媒體生產各種信息,實際上是在評價、批評或贊同該信息所傳達的旨意。例如《非誠勿擾》選擇一些嘉賓,而這些嘉賓,除了外在形象,所附帶的思想價值觀等嚴重偏離整個社會主體價值觀,或者僅能代表小部分群體的價值觀,不能完全反映社會真實面貌。該欄目選擇某嘉賓并允許他們表達天馬行空的價值觀,潛意識地說明該媒體對其的認同或評價,進而主導觀眾對信息的獲取和選擇,同時也有將魚龍混雜的信息強加給觀眾的可能。
此外,青少年個性的過于張揚,需要一個社會平臺去展示,而相親欄目對其有意的迎合,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相親欄目在“剩女”時代來臨的時候,迎合了這個潛在的社會群體,但是基于多元社會的無所適從,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青少年個性的過分張揚的需求等原因,在開辦的過程中變了質,偏離了原始節目的初衷。
[1]李希秋.論多元化價值觀態勢與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
[2][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英]阿伯克龍比著.張永喜等譯.電視與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著.胡亞敏譯.文化轉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喬治·瑞澤爾著.謝立中等譯.后現代社會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7]楊霞,劉云主編.社會性別視閾下的女性發展.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