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紅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即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在校學生在高校、社會和家庭等道德文化的綜合影響下,在初級社會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接受社會道德的基本準則和規范而形成良好道德習慣,并使道德人格得到協調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目前我國大學生在其道德社會化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系列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順利實現。
大學生道德人格不是個體心理因素的單獨發展 而
,是在業已形成的有著悠久歷史的校園文化的耳濡目染和正規的大學教育中形成的。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先天”發育不足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國的現代化是基于經濟水平較低、國力較弱、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展開的,這種社會環境不利于現代化道德人格的順利和健康發展。其二,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發育中缺乏穩定的價值規范和精神支柱。他們在揚棄傳統時常因“傳統文化未吃透”而無處著手,在選擇西方現代文明時又因“外來文化未看透”而無所適從。這些先天不足,造成其價值趨向的多重混亂,也造成一代人急功近利的趨向,并且加深了道德人格的失調,若不及時加以調控,重視先天不足的人格塑造,造就的將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現代新人,而是早產后的現代化畸形兒。①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的教育任務不僅僅是要教育學生什么是正確的價值判斷和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價值判斷,加強對大學生價值判斷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在多重混亂的價值中進行選擇顯得更為重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內容在系統結構中的相應地位不明確,存在內容體系的不完整和內容結構失衡的現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教材中雖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在教育實踐中常常用政治教育來代替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或用抽象的道德教育來代替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比如有的學校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維護政治教育的主導地位,但又不大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如社會公德、國民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的教育,至于性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生命和生態倫理教育更是成為許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盲區”。這就使得大學生的道德結構片面發展,不能真正實現社會化。
其次,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新的道德問題不能及時地反映到德育內容當中去。這些內容包括: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應突出的知識產權等科技道德教育,面對環境惡化而應突出的生態道德教育,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而應突出的經濟倫理教育,面對國際互聯網日漸廣泛而深刻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等而應突出的網絡道德教育,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逐漸來臨而應突出的合作精神教育,等等。這部分內容最大限度地貼近了生活,貼近了社會,貼近了人類共同的現在與未來,不能及時補充這樣的內容會阻礙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現代性。
以上問題就要求教育內容必須隨時不斷更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在使用統編教材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黨的方針政策理論教育的同時,不斷將新的社會動態和發展成果添加和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的思想困惑。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相關學生工作部門分工配合,以不同形式不斷關注和鉆研新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復雜多變的道德現象和正確分析層出不窮的道德問題的能力。
道德社會化模式的豐富多樣對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健全發展至關重要,不同的社會化模式對于道德人格要素的培養和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建立理論基礎”模式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學會更好地處理道德問題;“思考”模式強調關心和體貼他人,注重讓學生學會如何了解他人的需要,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明確價值標準則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價值準則是什么;價值分析模式幫助學生了解如何系統地、漸進地在道德問題上作出決定,其中包括如何解釋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和認清在一定情況下發生的事件之間的區別;社會行動模式不僅重視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把道德理想付諸實踐;認知的道德發展模式注重做出道德判斷的問題,不僅教會學生處理有關道德問題的信息,而且促使學生提高自己做出道德判斷的水平。
但是每一種模式又有自己的局限,比如“思考”模式不能教會人們在需要之間有矛盾時如何進行權衡,價值分析模式不便于幫助人們認識自己的道德需要,認知發展模式不能有效培養人們的道德情感,等等。因此,只有幾種模式結合起來,交叉或綜合應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個體道德社會化的順利實現,否則可能導致道德能力的片面發展,從而形成雙重或失調甚至畸形發展的道德人格。
由于歷史和社會的種種原因,中國理論界對道德社會化理論的研究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且多局限于翻譯外國的一些著作,因此談不上對道德社會化模式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模式的研究和探討。長期以來,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模式的“無知”狀態及其一味地灌輸價值規范,使得大學生道德發展局限于對社會道德規范的強化認知,缺乏對道德自我的發現,淡化對道德情感的培養,不懂對道德矛盾的協調,等等,單一的道德社會化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順利發展,成為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一大障礙。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靈活多樣的授課模式的深入實踐,尤其運用不同模式進行專題化教學,對大學生道德發展的特定問題進行專項訓練等任務,有待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多方面實踐和經驗的提煉總結,這樣才可能為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順利實現切實創造良好的平臺,以充分發揮大學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過程是各種機制綜合作用的結果,既受個體自覺、自發地接受性的制約,又離不開外界的正確指導和正面影響,如 “道德教育”、“角色引導”、“社會比較”、“社會學習”、“亞社會認同”等。新形勢下,在大學這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和大學校園這個特殊的文化圈中,以道德教育為核心綜合自覺接受、社會學習、社會比較和亞社會認同等社會化機制應該成為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的主要方式,以應對市場經濟、多元文化和虛擬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事實是,我們的道德教育長期以來以灌輸為主,并已被大多數人們所反對;大學生雖然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社會的道德觀念、行為方式,但缺乏穩定的價值規范體系和精神支柱;社會尚沒有建立起一套成熟有效的社會道德評價機制,也不再有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受到普遍認可的社會道德榜樣……大學生舊有的道德社會化機制在新形勢下效果不佳,新的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以取而代之,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機制處于失靈狀態,這對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是極為不利的。這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提高認識,需要各方協調共同為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在這一階段的實現創造良好的氛圍。
注釋:
①葉南客.邊際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1][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孫名之譯.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德]西梅爾著.林榮遠譯.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美]約韓·馬丁·里奇,約色瑟佛·L·戴維提斯著.姜飛月譯.道德發展的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4][蘇]索科洛夫著.蘇敬斌等譯.人的道德發展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5][羅]F.馬赫列爾著.陸象淦譯.青年問題與青年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6]黃育馥.人與社會——社會化問題在美國.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7]劉豪興,朱少華.人的社會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宣兆凱.道德社會學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9]朱紹友.當前青年社會化過程中的隱憂與對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9):62-64.
[10]張金榮.挑戰與機遇——當代青年社會化的進程.中國青年研究,200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