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系,甘肅 蘭州 730060)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改的創新性探究
葉婷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系,甘肅 蘭州 730060)
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需從更新觀念,科學安排教學的內容及形式等方面著手,以更好地發揮教學的作用,確保教學實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必修的公共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其強烈的意識形態特征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著這門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巨大作用。然而,隨著高職教育的綜合性趨勢不斷增強,當前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如課程由高層次的多學科構成,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職生的多樣性,如何在提高自身素質同時適應新形勢變化,這些都是重要的課題,值得去探究。因此,有針對性地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建構思想政治課程開放式教改模式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注重對學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識和所謂知識點的灌輸,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接受程度及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模式,把現代教學手段及時地引進到教學中來。借助網絡、多媒體技術,將逼真的聲音、生動的畫面共同展示給學生,以情景再現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最終達到良好的強化效果。
運用唯物辯證法是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指導,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對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改革,從社會、學院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充分設計各種實踐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在實踐中認真思考和充分體驗,將所學理論知識切實轉化為內在素質,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的。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大膽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以人為本就是要認真地研究大學生,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
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接受各類信息的速度快,對社會關注程度高;但他們對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理解往往具有膚淺和片面性,有時甚至容易走極端。因此,在課堂之外加強師生交流、糾正其錯誤認識顯得非常重要。采用QQ、E-mail、微博等網絡方式進行課下交流。網絡工具是學生們普遍感興趣的事物,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可以打消一些面對面交流的顧慮,避免難以啟齒的尷尬,使得師生溝通更充分。這對及時解決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很有幫助。
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應從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出發,結合理論課程的內容綜合考慮。我經過思考和探尋,在實踐中找到了一些效果非常好的方法。例如:在課堂教學中貫穿熱點新聞透視,多采用先進事例;制作內容豐富、具體、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舉行討論會、答辯會,等等。
在教學活動中穿插熱點新聞,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堅持立足世情、國情和學情,把回答和解決實踐中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讓學生了解世界的發展動態,知曉國家的發展狀況,把握自己的發展環境和存在價值,從而使教學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貼近生活,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入現實生活,尤其是學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學生,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扎根于學生之中,把握學生脈搏,了解學生愿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親可信,深入人心。新聞本身就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原則,透過它可以了解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關注的焦點、關心的熱點、心中的疑點,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
大學生群體對真善美的追求最為強烈,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豐富、鮮活的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能滿足大學生們社會心理、對美好的感知和情感的需求。“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是從社會現實中來的,從入選者樸素無華的言行中可以領悟到巨大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能夠感動中國社會,那就更能感動中國社會中先進的、充滿青春活力和激情的大學生群體,對他們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對他們的思想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痕跡。未來,當他們在人生旅途中面臨選擇時,這種影響和痕跡就會起到教化的作用。用先進人物的視頻資料來教育學生,這符合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的認識規律。學生了解了先進人物的心理路程、思想和行動后,思想發生了變化,再去看書,就會使思想升華,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再比如,針對大一學生開展人生觀教育主題討論會。經過高考的洗禮,學生們步入大學,開始全新的生活。但是,這里并非夢想的樂園。一方面,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的生源高考分數相對較低,但高考前對自己的期望值普遍較高,相當一部分同學具有一種挫敗感,加之與以往不同的大學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很多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如何幫助學生走出郁悶和迷茫的困境,以昂揚的姿態踏上新的征程,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深入思考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組織人生觀主題討論會,教師不做統一要求,只做必要的指導。主題討論會效果良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或引經據典,或探討突出的社會現象,或講述自身的生活經歷,等等。由此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又使學生真正思考了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同時,在老生中找出若干位優秀學生代表,組織“新老生互動”活動。學生交流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專業課的學習、圖書館資源的利用、參加社團活動、學生干部與學習的關系、本專業就業情況等多方面。這對于引導和幫助大一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明確大學的主要任務具有積極意義。
特別一提的是快樂互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政課的理念,其特點運用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發揮著不容低估的作用。講課語言要精練、優美,富于表現力,給學生以真實感、親切感。同時要有激情,聲調抑揚頓挫,跌宕起伏,讓學生感覺聽課是一種享受,甚至可以利用講故事的形式來闡述哲理和道理,傳輸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精彩的故事可以喚起激情,使人全身心地投入。調侃和幽默可以使人發笑,激發和調動人的興奮感,使人感到輕松和愉快,使一種非常好的享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想象力,推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達到教學目的,進而形成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提高綜合能力,促進思想政治內化過程的完成。
中華民族具有文化的趨同性,比較適用于核心價值觀的傳輸。我國是人口大國,核心價值體系主流意識的形成,有利于實現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有利于全社會的穩定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傳輸核心價值體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責、權利和義務。
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出現了以下變化:課堂學習紀律大為改觀;職業道德修養提高了;學生在交往當中的誠信水平大大提高了;法律意識大大加強了,打架罵人、違法違紀現象大為減少;高校逃課率居高不下,而我們不每次考勤,出勤都能達到98%;學生的“網戀”大為減少;學生的綜合素質大為提高,適應了市場需求,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2004年初,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力爭在幾年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狀況有明顯改善的要求;次年一月,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討論通過新課程方案;隨后又與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自審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4門課程的教材編寫提綱。為了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從2006年開始,中央分期分批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這一系列舉措一方面體現了中央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透露出當前思政課教育教學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央直接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領導是關鍵。中國要長治久安,順利實現民族振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必須抓。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德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進展[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