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
(鶴崗市文物管理站 黑龍江 鶴崗 154100)
鶴崗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東南麓,三江平原緩沖地帶,這里有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黑龍江和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北大荒,亙古以來這里就生活著眾多古代居民,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這些先民們棲息繁衍,這是一片神奇的黑土地。本文就鶴崗地區的歷史脈絡和代表遺址進行闡述,旨在理清地區的發展歷程,并對其有一個清晰的歷史認識。
(一)鶴崗地區漢、魏時期。距今約六、七千年前鶴崗地區就有人類在此定居生活,但歷史建置沿革是從漢、魏時期開始,原歸玄菟郡、夫余管轄,漢武帝時,在東北地區設立了遼東、遼西、樂浪、玄菟四郡,其中夫余人就歸玄菟郡(郡治在今撫順一帶)管轄。當時,生活在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中下游,鶴崗地區的挹婁人曾臣服于夫余人。
(二)鶴崗地區隋、唐時期。到了唐代,唐王朝開始在黑龍江流域系統地設置了一整套的統治機構。唐代設黑水都督府管轄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這一時期我們古代居民稱靺鞨。
(三)鶴崗地區遼代時期。遼朝時期,遼建國后,繼承了前代對黑龍江流域的統治,在三江平原地區松花江下游設立了五國部節度使管轄,五國部節度使屬黃龍府都部署司管轄。五國部的其中一部奧里部,經考古論證在今鶴崗綏濱縣境內,當時的古代居民稱女真族。
(四)鶴崗地區金代。金代黑龍江地區為上京路,下轄蒲與路、胡里改路、恤品路等,鶴崗地區屬胡里改路管轄。路治在今依蘭縣城的舊古城。金代這里居住著黑水靺鞨的后裔女真族,
(五)鶴崗地區元代。元初,黑龍江下游兩岸均由開元路管轄。十四世紀初黑龍江下游及烏蘇里江兩岸從開元路劃出,增設水達達路。開元路和水達達路都隸屬于遼陽行中書省。鶴崗歸水達達路管轄。這時的古代居民稱通古斯諸族。
(六)鶴崗地區明代。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政權。明太祖及其繼承者朱棣在黑龍江流域采取了軍事征討和招撫相結合的政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最高軍政機構——奴兒干都司,為了加強了對黑龍江流域的統治。明朝政府陸續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黑龍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亨滾河和烏蘇里江流域,設置了130個衛管轄。鶴崗地區為五屯河衛、吉灘河衛管轄。
(七)鶴崗地區清朝。清朝時期分設吉林將軍所屬三姓副督統、黑龍江將軍所屬呼蘭副督統管轄,光緒三十一年隸屬湯原縣管轄。古代居民稱滿族。
如圖所示:鶴崗地區歷代行政管轄簡史

按考古學分類劃定時代,即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遼·金時期順序予以介紹。
(一)新石器時代
鶴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右岸、梧桐河和都魯河流域兩岸。主要遣址有雙豐遺址、東山包遺址、名山遺址、福太遺址等,以上遺址距今約4—5千年。
雙豐遺址 遺址位于鶴北林業局雙豐林場辦公室西南約200米處的二級臺地上。遺址東西長120米、南北寬200米,采集文物標本有高刮削器、圓頭刮削器、楔形石核和三棱石核等。石料多以碧玉、瑪瑙石為主,有少量的蛋白石,采集的石器分刮削器和石核兩種。
(二)青銅時代
黑龍江省境內,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比較典型的青銅時代遺存只在西部地區的松嫩平原大量發現,其代表性遺存有相當于商周時期的白金寶文化,相當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漢書二期文化和平洋文化。中部和東部亦有相當于該時期的遺存,但很少有青銅器。應指出的是,漢書與平洋的后段已邁入鐵器時代的門檻。
小山遺址 遺址位于鶴崗市東方紅鄉小山村北梧桐河下游右岸瀕臨河岸的小山上。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采集文物標本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高脊刮削器、弧刃刮削器和鏃形刮削器。陶器均為手制,有夾砂灰褐陶、夾砂黃褐陶和紅依陶。主要器形有敞口小平底罐。
(三)鐵器時代
鶴崗地區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在鶴崗、蘿北、綏濱兩縣都有大量發現,在我省有代表性的鐵器時代文化遺存,有綏濱縣同仁遺址、四十連遺址、蘿北縣團結墓葬等遺址,這些遺址為研究黑龍江地區鐵器時代歷史,提供充分的實物資料。
同仁遺址 位于綏濱縣福興鄉同仁村北4公里,遺址面積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200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73年中國初會科學院、黑龍江省文物考古所及黑龍江省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為一處居住址、有房址、灰坑,發掘后將其定為同仁一、二期文化。同仁一期文化的年代,由F3木炭經炭-14測定為分元595±85年,相當于南北朝至隋唐初期。同仁二期文化的房址以F2為代表,它與一期的F3相似,所不同的是未見板壁內的立柱。其年代據木炭經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1010±85年。相當于五代至遼。
(四)遼·金時期
這一時期的金代遺址非常豐富,主要遺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綏濱縣的奧里米古城、中興古城、邵家店古城、中興墓地、永生墓地等。
奧里米古城 古城位于綏濱縣城西9公里處,松花江下游左岸。古城近方形,呈正南方向,城角為圓弧形,夯筑,城墻3~4米高不等,城墻設有馬面37個,城墻外有深1~2米不等的城壕,南墻中偏北有甕城,甕城外有一豁口,當為門址,全城周長為3224米。
據《遼史》卷三十三《營衛志下》載:“五國部:剖阿里國、盆奴里國、奧里米國、越里篤國、越里吉國”,關于五國部的地理位置《文獻通考》和《契丹國志》均有記載,至于各部的具體位置,史學家考證其說法不一。盡管當時文獻記載上對五國部名稱的記載異同,但是唯有奧里米部卻始終如一,近世學者根據文獻記載所考證的具體位置,只有奧里米延續有證。這為研究黑龍江遼、金五國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同時在奧里米故城內的西北墻角處發現的銅印,更進一步的證實了這一說法。
通過以上的歷史考證,由此可以看出與鶴崗地區與黑龍江流域的聯系和交流是黑龍江地區歷史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中華民族古代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1]吳文銜,張泰湘,魏國忠著.《黑龍江古代簡史》.北方文物雜志社,1987年.
[2]鄒晗著.《黑龍江鶴崗地區古代文化遺存》.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3]《鶴崗市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