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鳳榮
我的隨筆化寫作追求與理想
● 陳鳳榮
隨筆化寫作重在一個“隨”字上,隨心隨意隨時隨地,隨時有感悟隨時寫,愿意怎么說就怎么寫;講究順其自然,歸還孩子的言語自主權,給他們充分的表達空間和言說自由,讓他們自信自我自由地訴說。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孩子的言語生命的發展規律,順應、養護、培植、激勵它,適當的時候磨礪它。努力創設適應孩子言語生命成長的環境,激發孩子的言語動機,呵護孩子的言語自信,張揚孩子的言語個性,讓寫作真正成為言語生命的成長需要,不壓抑,不束縛,不過分拔高。
隨筆化寫作是一種回歸本真走向簡單的生命化寫作。所謂“本”,是以人的言語生命為本,言語的生命性、社會性是語文的本質屬性,自然、本色、生成,是言語生命的底色、亮色和特色。所謂“真”,是真實、真切、真誠、率真。排除虛假,摒棄教條,拒絕僵化,讓寫真話、做真人成為一種運動、時尚和自覺,讓健康的語文教育推進誠信文明社會建設。所謂“簡單”,就是遵循言語生命的成長規律,以日記隨筆為基本寫作方式,教學實踐著力于順應、養護、培植、喚醒、激勵和磨礪。只要想做,人人做得到,只要用心做,人人做得好,只要堅持做,人人活得好。(成浩 《隨筆化寫作體系簡介》)
隨筆化寫作講究的是先寫后導。避免先入為主的給學生規定寫作套路,影響學生言語個性的展現和發揮。讓學生說自己的話,用自己喜歡的或是習慣的方式去說,是楊樹就讓它陽光挺拔,是柳樹就讓它柔美婀娜,不求全責備,不整齊劃一。
大家都知道,有了切身體驗,才能激發寫作靈感,在靈感召喚下的主動寫作才是真寫作。對于初學寫作的孩子來說,創設一個情境,給他一段現場的體驗,然后在靈感涌動時即時寫作,走“現場直播”的路子,孩子的言語表達便會順其自然地充滿了真實和靈動。我將每一次寫作引導過程都看做是一段珍貴的、情感涌動的心路歷程,是一段充滿著快樂、挑戰和激情的人生之旅。
1.開發課堂資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游戲更是備受小學生的青睞。投其所好,讓他們痛痛快快地玩,然后心甘情愿地寫。比如“耳語傳話”“擊鼓傳花”“貓捉老鼠”“放飛紙飛機”“飛向胳膊床”“魔法圓圈大變身”……這些五花八門的游戲讓孩子們童心激蕩,暫時忘卻了課堂上的“清規戒律”而“原形畢露”,還有什么比熱愛更有吸引力呢?愛上作文課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當然也可以就地取材,隨時捕捉。比如課堂上演課本劇之后、影像視頻里找感覺等等,只要學生有感覺了,不妨為我所用,寫一寫。
2.“制造”出來的體驗
這里的“制造”是一種“無中生有”,就是靠著老師的教育智慧,故意激起的一種情感上的軒然大波,是一種有意為之的生發。這是一種介于虛實之間的體驗。在《一份大禮》的教學中,我特意將一張普通的A4紙裝在一個包裝精美的大盒子中,讓孩子們猜猜老師給他們帶來的“大”禮是什么,故意給他們一個強烈的心理期待,待他們充分遐想了,憧憬了,迫不及待時揭開謎底。滿懷的希望和徹底的失望造成強烈的心理落差,讓他們剎那間生出一種真實的被愚弄被欺騙的憤怒,然后,我話鋒一轉,鼓勵大家用想象和智慧讓這張白紙變得不普通起來,孩子們的情緒又逐漸回升。最后我又“故弄玄虛”變魔術,承諾讓所有孩子一起,從小小白紙中鉆過去。孩子們有了先前被“騙”的經歷,都不相信,紛紛說我吹牛。當我拿起剪刀沿著紙的邊緣一圈圈剪下去,白紙變成了越來越大的紙圈時,他們的眼睛瞪圓了,教室里響起了一陣陣驚嘆和信服的嘆息聲……試想,有了這樣一番不尋常的“折騰”,他們內心里定是如波濤般起伏不平、感慨萬千,怎能不萌生表達的欲望和寫作的激情呢?
3.洞開想象之門
有些體驗活動是可見可觸的,大致可以歸到寫實的一類;還有一種體驗是靠想象和渲染來實現的,或者說是寫虛的。比如童話寫作,現實不存在的情境,如何讓學生形成深刻體驗呢?那就要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通過文字語言、肢體語言以及影像語言等等的渲染,像誘導演員入戲一樣,讓學生忘記了自己,沉醉在如夢似幻的、文學情境與生活情境相交融的意境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去體驗一種虛的真實,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展開自然、真實的互動和交流,激發他們創造的靈感和激情。就像《小熊維尼的爆米花機》課例中,當學生不再把小熊維尼當做是一個動畫形象,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是和自己一樣的人,爆米花機也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時,孩子便突破了生活和藝術真實的界限,將想象力的觸角無限伸展,給你描繪出一個出其不意的存在。這種體驗中低年級的孩子很喜歡,也很容易入境。
4.巧用天時地利
大自然是最廣闊的課堂,有無窮無盡的資源供我們盡情享用。下雨了,領著學生打把傘去聽雨,看雨,玩雨。下雪了,和學生走出教室,來個雪地狂歡。這樣,起霧了、刮風了、出彩虹了,不用你說,學生自己就會去關注,去捕捉了;春來了到田野去看看小草,夏來了去樹林聽聽蟬鳴,秋來了學生就會關注落葉和枯草;衛生掃除了,寫寫擦玻璃,一只小麻雀誤闖課堂,也不妨停下課來看看,寫寫……取締了生活與課堂的門檻后,寫作的靈感自由出入。寫,不再被動,成為一種需要。
以上所列,只是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是冰山的一角。現實生活中“情境”無時不在,“體驗”隨時生成,就看你能不能及時捕捉,只要留心觀察和尋找,靈感一定會源源不斷涌來。對于教師的寫作導引是這樣,對于學生的寫作來說更是這樣。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將課堂習作教學的軌道引向無限廣闊的生活課堂中,讓孩子們最終形成自發體驗生活的能力,有自覺傾吐感懷的需要和習慣。
之上所述只是提供了寫作前提的基礎課,是習作歷程中的第一站,它是為激活學生思維、使其有米下鍋做準備的。至于將米下到鍋里,如何去煮,熬成怎樣的口味,則是學生自己的事了。這第二站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獨立前行,我們無權干涉,任他們自己去開花結果,或是爬蔓長藤。任何強拉硬拽地“指導”和一廂情愿地“完善”,都會挫傷言語生命的元氣,使其扭曲甚至萎縮。
我們所要做的,是在習作初稿完成后的隨筆展評改環節,也就是習作歷程中的第三站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言語表達的動力,讓學生感受到言語生命成長的快樂。在自讀互讀過程中體驗成功樂趣,在傾聽同伴作品時比照自我,尋找差距,自覺彌補。就像成浩老師說的“孩子們就好比是一片楊樹林,為了爭奪陽光,他們會比著個兒使勁地長,你長我也長”。賞評學生習作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學生的言語自主權
每個孩子都存在言語天性、個性的差異,因此,言語生命園里才會有百花爛漫的繁華。就像在天津雙港中學上《一份大禮》時,大部分孩子對這份禮物充滿了熱情,寫了禮物帶來的喜怒哀樂。有個孩子的習作題目是《特別的禮物》,文中卻對上課之前的活動寫得很細致,我沒有給他“偏題”的判定,而是肯定了他對新事物懷有的強烈的好奇心,稱贊他是個細心觀察感情細膩的孩子。因為上課的班級是臨時從外校借用來的,學生們對新學校、新教室、新老師的第一印象自然是特別深刻的,寫多了也是有情可原。我建議他改一改題目,以適合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孩子欣然接受。還有個孩子對大禮不怎么感興趣,對我這個第一次謀面的老師卻倍加關注,寫了自己眼中的老師。這很正常,不同的個性,導致了關注點、生發點的多樣化,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百花齊放的局面。
2.鼓勵賞識是前進的風帆
學生的言語個性導致言語生命的差異性,這差異中自然會優劣并存,我們應將目光關注在學生的言語閃光點上,因為這才是他們言語潛能、才情的體現,是需要特別加以養護和生發的。而表揚和鼓勵無疑是最有效的激勵措施。
習作展評改時,我喜歡用“加分榜”的方式,給學生習作中的每個閃光點以充分肯定。每篇書寫認真、結構完整的習作都可以得到基礎分100分。然后針對文中有個性的思想、有創意的表達、好的詞語、優美的語句等等分別給予不同分值的加分獎勵,上不封頂。總之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不拘形式、不計成本地鼓勵和表揚。順應學生的表達習慣和意愿,絕不強拉硬拽。這是對學生言語個性的尊重,實際上也就是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個性。好孩子都是夸出來,這話真的很實用。對于我們教師來說,當你關注的是每個孩子言語生命的閃光點時,你的眼里便處處是賞心悅目的風景,自然身心也就得到了愉悅,不會再像以前為學生習作中的那些文字垃圾折磨得頭昏腦脹,何樂而不為呢。
3.遵循言語成長規律不拔苗助長
我們不主張過分關注言語表達中的病癥,并不等于學生的文章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修改熱情,鼓勵學生通過自讀、同伴讀、全班讀,自評、互評、師生互動評等各種方式去反復修改自己的文章,只是這種修改是在表揚、商討和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的,即便是這樣,學生的習作中定然還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學生言語發展規律和水平所決定的,它代表的是學生當前真實的言語水平,所以我們無需大驚小怪,如果非要讓他們按老師的意愿去刻意拔高,那就犯了拔苗助長的愚,得不償失。有問題就暫且讓它存在吧,就像那黃瓜如果它開的是一朵謊花,你是無法讓它長成一個黃瓜的。
4.搭建發表平臺給孩子言語成就感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作品被關注,擁有了讀者時,他會很自然地提高對自己言語表達的要求,希望自己寫得更好。“發表”的形式和渠道有很多,讀給同伴、家人聽是最低層次的發表,自下而上的還有小組內發表,班內朗讀,班報發表,校報發表,各類競賽獲獎,各級正式刊物發表等等。總之,想方設法給孩子搭建言語展示的平臺,讓孩子享受言語表現的成就感,這是行之有效的獎賞。
課堂習作引導與課外大量閱讀是學生言語生命成長中的兩條并行的軌道。如果說寫作是傾吐和輸出,閱讀則是一種源源不斷的吸納和必備的給養通道,它為言語生命的成長提供著強大的基礎性、物質性支撐,是必不可少的。
1.隨筆化寫作教材資源的閱讀。我們尊重學生的言語成長自由,不刻意拔高,但讓他們有更高更好的發展理想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們隨筆化寫作教材中,每個寫作專題大都設有“讀讀同伴的作品”和“讀讀老師的作品”,或者欣賞同一主題的名家作品這樣一個欄目,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對比欣賞閱讀中,感受言語表達的距離和多元化,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習作態度和寫得更好的決心。
2.語文課本資源的閱讀。閱讀教學應樹立“表現本位”的理念,讓課內閱讀教學成為助推言語表現的載體。將一切的教學活動都納入到提高學生言語表現能力的目標之下,抓住文本中相關的導學點,引領學生去感受言語表現之美,培養其感受力、觀察力和想象力,激勵學生樹立提高言語表現能力的志向和目標。
3.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形成良好語感、積淀言語生命內涵的必經之路,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讀書,樂讀書,在書的海洋中浸泡言語,提升言語生命品位,為言語成長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撐。
陳鳳榮/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黃山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