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翼飛
關于當代美術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 張翼飛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美術教育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必須對當代美術教育的現狀有一個了解和思考,才能解決問題,以促進我國美術教育可持續發展。
美術教育;高校擴招;市場化;師資隊伍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從1906年創立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至今,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一直以來,我國的美術教育在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美術教育的經驗,培養中國自己的專業美術人才,涌現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藝術巨匠;特別是建國之后,美術教育開始結合中國實際,開拓出多個專業,國畫、西畫、雕塑、壁畫等蓬勃發展,成績斐然。徐悲鴻、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等美術大師投入到中國的美術教育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建立起具有中國鮮明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系統。
進入2l世紀之后,中國的美術教育表面上像中國的其他教育領域一樣,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現行體制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特征。
上世紀末開始的大學擴招,使得中國的高等教育開始了擴張式的發展,龐大、華麗的大學城以及大學新校區在中國的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熙熙攘攘的大學生群體出現在中國發展的舞臺之上。教育產業,大學生產業,這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聞所未聞的名詞出現在各種媒體之上。
大學擴招提高了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但是并沒有實質性的提升大學教育的質量。作為美術教育,也沒有免俗。美術教育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都不是被放在重要位置之上的,相比理工科教育、金融經濟教育等,無論在教育投入、還是社會影響上,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大學的擴招給了美術教育一個提升教育投入的機會,一個二十一世紀初只擁有不到一千師生的美術院校,現在動輒上千畝面積校區的美術院校在中國也有幾所了。美術教育從來沒有在表面上看得如此紅火過。
然而,表面繁榮的美術教育真正的帶來了中國美術事業的騰飛么?沒有擴招之前的美術學生,大多都是以個人的愛好為初衷學習美術的,他們有來自內心的驅動力,把美術當作終生追求的事業。反觀美術教育擴招之后,由于相比其他課目,美術的高考成績要低得多,有的專業甚至相比理工科要低一半以上,所以很多高中成績不理想的考生,為了能夠乘上大學擴招的東風,被迫選擇了美術專業。相比從小熱愛美術并有潛質的學生,這些學生只是經過短暫的考前集訓式、突擊性的美術基礎教育,在對美術一知半解的前提下懵懵懂懂進入了高等學府接受美術教育。這就帶來了很多問題:考前班美術教育的師資素質和辦學能力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出資興辦,教育質量根本沒有保障;有的美術院校急功近利,很多根本沒有扎實美術功底的學生被招收進來,造成大學美術教育只能從基礎開始的狀況。相反,一些有美術潛質的學生,可能會因文化課分數低而被拒之門外。因此,目前的美術院校學生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專業水平一般或較低,文化水平不高。當然,在浩浩蕩蕩的美術考生中間,依然有著像以往一樣對美術相當熱忱的學生,他們一般從小受過嚴格的美術教育,有著扎實的美術功底和較高文化素養,他們面臨十分尷尬的大學學習經歷,無奈地重復接受本來已經受過的美術基礎學習和訓練,美術專業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上文提到,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給美術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學生數量和教育投資,以及數額龐大的教育收益。但是當代美術教育的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我們先看幾個現象,每年畢業的美術學生有多少人走上了美術或美術教育的工作崗位呢?又有多少知名藝術院校的畢業生,要靠畫行畫的微薄收入度日。當然,這與中國根本就不需要這么多美術工作者不無關系,但是還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美術教育的質量在下降,很多美術畢業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從事這項工作。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一些設計類的畢業生,走到工作崗位之后,其實際業務工作能力甚至不如一些職業培訓班學生。
龐大的美術學生群體需要一個同樣龐大的美術師資群體來支撐,而這個師資群體的擴張速度同學生群體擴張的速度一樣快,也就是幾年的時間,這個群體就建立起來了,并沒有經歷一個成熟師資隊伍建立所必需的過程,造成目前我國美術教育師資的素質良莠不齊,有很多當年的畢業生被一鍋端式地留在學校,從事美術教育事業,很多年輕老師要同學生一起跟隨老教師學習,教育質量也就沒有了什么保障。
眾所周知,20世紀之后,藝術品投資同美術市場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迅速膨脹,藝術品的價值成幾何數增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靠著工資度日的美術學院教師們,一夜之間成為了著名的藝術家、家底殷實的美術市場收益人。市場經濟背景下,部分美術教師似乎有了雙重身份,一個是教師,另一個便是藝術家。而作為藝術家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遠遠大于作為教師的“微薄收入”。部分教師對于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必然造成了教學質量的下降,加之美術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美術教師自由支配的空間太大,助教和研究生代課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過分注重于經濟利益而怠慢教學的教師被學院辭退的事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就是對于自身身份的迷失和職業道德的缺失。
毋庸置疑,作為教師應當將教學工作放在第一位,而不應該像商人一樣唯利是圖。筆者認為:美術院校應該建立健全一套嚴謹的管理體制和獎懲制度,鼓勵和支持恪守教師職業道德的教師,嚴懲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注重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學質量評估,培育良好的學風校風。因為只有藝術名師才能培育出藝術大師,只有培育出藝術大師,學校才能得到社會與學生及其家長的認可,才能使學校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美術教育的另一個教育問題就是對師范教育的不重視,美術教育專業在美術院校相對創作專業而言,顯得無足輕重。美術教育專業泛泛不專,同創作專業界限模糊,技術水準又不能與創作專業相提并論。這也造成了美術教育青黃不接。現在美術院校多喜歡招收專業水平高的人做教師,然而專業水平并不能完全與教學水平劃等號。我國美術教育事業創始的初衷是為了培養更多的美術教育人才,提高國民的美術素質,進而成就藝術家,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培養藝術家。然而現在美術教育專業過于薄弱,真正能夠勝任的年輕教師少之又少,更何況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當代美術教育圈子里,想讓年輕教師們靜下心來做教育工作是難上加難,這也是當代美術教育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術教育的現狀是中國應試教育大環境的一個縮影,無論是美術專業的學生還是有音樂天賦、體育特長的學生,一定要通過全國統一的文化課考試,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否則即被無情地淘汰出局。
筆者認為:在招收有特殊天賦與發展潛質的學生時,文化課的考試應該是一種輔助手段。人大附中校長王金戰曾把不同的學生比作“馬”和“牛”,有這樣的言論:“馬和牛賽跑,牛肯定輸,但這不能證明牛的無能,而是比賽安排者的無能。他們只看到了馬的速度,而沒有看到牛的力量。”“馬”和“牛”本來是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只要對他們堅持兩種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教育方式,他們都有機會成才。然而現在需要做的不單純是在一所學校中簡單地把“馬”和“牛”分開教育,而是徹底改變目前的社會評價標準。
具體到現代美術教育中,應該將美術應試獨立于中國的高考制度之外,有自己的考核標準。比如俄羅斯的列賓美術學院,如果想讀,只能先自己去彼得堡讀一年他們的預科(相當于考前班,但要求嚴格得多,上午繪畫,下午學語言),上完一年預科后才有資格考試,考試通過才能錄取。列賓入學考試油畫系考的是油畫頭像素描頭像和創作,版畫系建筑系考水彩頭像和素描頭像等。這個例子說明,國外很多的優秀美術學院的考核標準基本就是以專業為主,額外需要靠的語言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和教師、同學交流,歸根結底仍是為專業的學習著想,像中國美術高考要考英語、數學、政治等文化課是在國外那些美院見不到也不可想象的。
在中國,可以借鑒很多國外優秀的美術院校的經驗,以專業水平與潛質為主要的標準進行選拔:考慮到中國特色的國畫、書法等專業的學生,適當減少對素描、色彩的要求,同時增加對學生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考核;而油畫和版畫等西方畫種的學生,則以素描及色彩為主要考核科目,輔之以英語、外國歷史等課程。這樣在學生的專業學習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修養和教育素質,畢竟美術專業生進入學校后面臨的學習和專業跟高考的科目有較大差距。單純為了考取美術院校而學習與專業并不相關的課程,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是非常可惜的和得不償失的。
(責任編輯:何 言)
張翼飛/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