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怕到愛,書法課慢慢積累起來的感情,要從年輕時說起。
剛工作那會兒,書法,只是接觸點兒皮毛,資歷尚淺,再教,對于年輕人來說可以算是挑戰,而那時學校唯一教書法的就是一老主任。
不久,老主任就退休了,自然而然地,年輕人接過擔子。
懵懵懂懂,書法半陌生半新奇地走入了生活。
記得第一次工作后過生日,現在的夫君細心地在宣紙上用毛筆寫了生日賀詞,并且當著同宿舍的人認認真真地大聲地讀了出來,既甜蜜又感激,還有些什么……
也就從那時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書法的認識,用最簡單的包裝盒制作精美的小楷書作,過春節用不太成熟的毛筆字書寫春聯,雖然現在回想,那時的字實在太不成熟,但從那時書法和繪畫一起逐步深入生活,也帶來了喜怒哀樂,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憶。
二
剛開始,好像自己真是書法家了似的,小狂生,現在想來挺好笑。
畢業工作時對書法接觸了點兒皮毛,只是懂得方法路子,教書法算能應付,再加上每日練筆,雖說沒有大成就,但終究堅持了。
認準一個理兒,在教中學,在教學中成長。
無論大字還是小字,也無論楷體還是篆書,還是隸書、行書、草書,雖說小有困難,但想到困難像彈簧……五種字體必練,并且融會貫通地練。
不能一下子記住很多,怎么辦呢?練每種字體都說是從頭開始,都要重新認識筆順規律,死記反而效果不佳,就帶著眼睛留意身邊的字。
有尉天池題的天馬市場,有沈正題的學校校名、醫院名,有沙孟海題的染織廠廠名……
到一個旅游勝地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名人題字,喜歡的字體就留意記住特征,在用的時候心慕手追。
光練書法還不夠,還必須搞清美術字與書法的關系,因為很多不仔細研究書法的人都會把二者混為一談,別人糊涂你必須清醒。
九十年代電腦還未普及,美術字全憑手寫,打格子寫嫌太慢,看準了一步寫到位隨手拈來,從很難到習慣適應也花了不少時間練習,雖不是特別喜歡,也不是刻意去做,但還是做到了。
要是在現在,很多人會說,書法,早就被很多的人接受了,人人共追之之類的言辭,當時沒有,只知道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此生教書法,足矣。
生活不止有書法。
在從事多年的書法教學實踐中,由枯燥轉為樂趣,不是語言文字說起來那么簡單。
不斷摸索,不斷前行,心血付諸一炬的情況常有,但既然選擇了它,就要完整地走下去,苦難只會增加一些豐富的內容,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
有一段時間,參加全國書法大賽,也曬曬自己的水平,終于,在慶祝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書法大賽中,篆書作品有了回應,更加堅信書法對于中國文化的推進是多么重要。
于是書法課成了心儀課,雖然學生一屆比一屆小,但能夠成為書法的教師和傳播者,真是三生有幸。
要說最難過的是什么,那就是教書法一段時間后發現并不被學校看好,也許是不大會處世,或書呆子之類,怎么辦呢?畢竟年輕,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意思讓大家知道呢?
書法家都不喜自己的作品外流,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后擱在哪兒都不放心一樣。
寫好了的書法作品在外行手里很難說能保存長久,自己裝裱家庭資力又不夠,還是狠下心來把書法作品推出去,因此很多書畫作品毀了,毀了就毀了吧,看著自己的心血換來些什么,雖有些茶壺里煮餃子,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四
年輕,所以買宣紙都不敢給學校提,自己就在辦公室用篆書寫著試試,是一個字一個字查來認真寫來的。
還真管用,有老師看中,推薦給部里,于是辦公室、教室、學生宿舍都開始要求用文化裝點布置,時間充足時認真核實寫,若倉促也就一蹴而就,大體的書法味道絕不會失去。
慢慢地,大家有的不過意了,開始也就讓來要字的自帶宣紙,并教會了讓其班上學生簡單裝裱好貼于墻上。
電大合并整合以來,書法更是提到專業高度,可是我們的學生見小,書法不求大作品,請允許稱現在的學生為孩子,只要孩子們有興趣這就足夠了,興趣能夠帶動發展,相信未來的孩子們終有一兩個會成為書法家。
五
網上,書法仁人志士很多,總要選一兩個吧。帶著眼睛尋找,找到的第一個就算。
搜狐博客中有上海書法,也真神奇,發兩個書法帖子就此認識。
新浪博客也有,那草書大家就是從書作中尋來。
還有書畫家。
蘇辛工作室,學習交流的新場所。
就此打住,有交流者足矣。
……
網絡最煩惱的是什么?那就是網斷。每個人的原因不同,能夠堅持下來的就是稀客。原本沒那么多的離離合合,因為網絡的緣故,徒增了不少煩惱,但還是有很多人像《年輕人向卡西提島進發》一樣,無怨無悔。
網絡造就了作家、藝術家,也延續了很多人的夢。
書法課從此也有了一個新天地,書法課的喜怒哀樂也可以讓大家一起來探討。
六
年輕人,天不怕地不怕,但過之就不好了。
一次課上,無意間問同學:“從小到大從沒有被家里打過的請舉手。”結果只有一人,“那你家里一定對你很寬松。”果然,那個家里從來不打的孩子更加隨意起來,一會兒到前,一會兒又坐到后面去。
不一會兒,他和坐在最后的一個男同學吼叫起來,大有要單挑的意思。
我問他:“上次給大家的網上書法字典網址看了沒有?”答:“看了,沒意思。”詫異他的回答,然后很生氣,“難道給你網址是讓你看電影的嗎?書法字典,不說話的老師,是讓你查字照著練的,最起碼像你的名字,篆、隸、楷、行、草五體都查出來會寫,沒意思,這是讓你去看電影娛樂的嗎?!”
剛剛還和同班同學大吼大叫的態勢一下子蔫了下來,我繼續說:“布置你課后作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唐詩,分別查出篆、隸、楷、行、草各種字體并且照著寫下來!”頓了頓,“并且其他同學也一樣!”
打開筆記本,發現快沒電了,找到電源插口,但前面的桌子上滿是墨跡,嘆了口氣,從講桌里找出一搪瓷杯,遞給正在收毛筆的一個同學,“你去廁所端一杯水過來。”
不一會兒,水來了,拿起同學的毛筆,邊蘸水邊慢慢地把毛筆伸向桌上的墨跡,像畫寫意畫,很快,墨跡凈了,杯中水黑了,還請那個同學去洗凈毛筆換水。
換水的同學練字,撇畫都像刺,很是堅硬,這是課上提到過的,“好的!保持住這種撇的寫法。”想到了陸弈琨的撇也是這樣寫的。
從博客中,在與成教主任老師的交流中,得知陸弈琨上幼兒園時就已能讀報,想到自家孩子三歲就會背《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感慨重視啟蒙教育的共識后,細看弈琨新臨的《蘭亭序》,再加上在成教處其父的解說:“研究過《蘭亭序》真跡,在那個年代沒有宣紙,所以一定也是毛邊紙之類,所以……”
仔細看放大的用筆特征,撇寫得尤其不俗,有寫意竹葉的味道,比之右軍的更多了幾分勁挺。
想到也因為年輕,曾經喜歡創新,用兩整張宣紙用零散時間放大臨寫過《蘭亭序》,不管后人如何評說,只要嘗試了,現在看來要創新,也要復原,都是學習書法的好路徑。
七
昨天,與學校辦公室主任談話,把從沒有想過的兩個人進行比較,一書法勤習者按傳統方式研習,所以楷書、行書練得比較多,其他字體未涉獵。另一書法研究者卻是從篆、隸、楷、行、草諸方面全面關照入手,五種字體均能寫,花去了半生精力……
后者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天道酬勤,終于等來了發展的機會,再忙,也要把畢生精力為之奮斗的書法堅持搞下去。
書法研究與書法教育研究還有區別,在課上實驗,一個班寫楷書,一個班寫草書,結果寫楷書的班級學到了認真,學草書的班級反而愈加散漫。后反過來做了一次,才終于好些了。
結論就是,學書法很講究“度”,即過于工易偏于機械,過于放縱易流于散漫。工好不好呢?在一些板報宣傳方面,大字用極工的美術字做標題很協調,但是小字,人們還是更喜歡看用富有個性的書法字體寫出的內容,不能用美術字了。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草書難學嗎?其實靜下心來分析,草書的規律更易掌握呢。草書更強調了線條的流動,只是很多學習草書者自己不能沉靜下來,把這些線條寫出力度來,即不善于用筆,有這種情況者建議學學篆書。
篆書線條要求筆筆送到,筆筆回鋒,是筆筆力透紙背的一種。
至于隸書,當一個人看多了一種字體后,會產生審美疲勞,尤其是歸整一些的楷書,字形方中略帶豎長,換練字形偏扁的隸書就會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隸書無須開合,只有小筆畫的波折和五種筆法要求,更容易學好。
……
沉靜之后,一個大的框架又呈現在腦海,那就是書法與文學文字學的修為。愛書法,書法給了我生計,也愛文學文字學,文學文字學給了我靈魂。
欣賞魯迅,魯迅的文學掩蓋了書法,因為魯迅生于那個年代,但其書法終究會被后人“挖”出來,因為當今和平年代更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學養。
在書法的涵養方面下功夫,也可以說在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創新與學養方面下功夫。書法也不再是形式而是逐步走向內涵走向成熟。
書法、文學文字學的研究終究成就了自己的夢。
八
因為年輕人課上練毛筆字,布置的課后硬筆作業都沒做,所以臨時決定一周一節課練硬筆。在課上演示,轉頭看到不少年輕人照著黑板練,問為什么不照帖練,回答反而是照黑板練的效果好。
一段時間,女兒從郭敬明轉到了對安意如的研究,問及為什么不從名著入手研究,說是他(她)更能幫助理解經典,這大概和書法課上的道理是一樣的吧。
所以,對經典的解讀也是我們這一輩該多多探討和研究的課題,閃光匯聚,每個人都不斷豐富著書法、文學史和文化史。
書法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深入,如何與本民族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怎樣和文學文字學結合起來服務于生活。
元代趙孟頫就提出書畫同源,“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分。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
繪畫用在課堂上,信手畫來,其實是平時注意觀察枝枝葉葉,對梅蘭竹菊大致了然,結合國畫原理畫出,使學生明白書畫是怎樣同源的。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書法與生活的關系,首先加強自己的文字文學修養。
原先就喜歡寫詩,但從書法的角度,對詩的要求更高,只有精煉且有深度的詩句才能成就書法。
書法有了詩歌的內容,書法課就會更有內涵,更貼近文藝創作的本源。
書法有了古文的正文,書法課更增添了豐厚的文化積淀的魅力。
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雖然做起來并不那么輕松。
曾總結成文《書法與文學、文字學相得益彰》,可以說是寫照吧。
書法是人們追求高雅文明的生活的捷徑,不說蘭亭集序,也不說騷人墨客,更不說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山河云雨,而是書法課延續著新一代年輕人在浮躁的凡塵中追求寧靜的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職業(繼續)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