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錯的創意,它提供一些路徑,讓老師們通過文字回到了日常生活。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是專業細化與分工的明確,這當然有助于社會的進步,效率的提高以及行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但由此帶來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人的片面化。在分工細密的社會,人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成為了工具。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被訓練和夸大,但其他的能力卻被閑置和萎縮,生活與交往空間被分割,常常只局限于一個封閉與狹小的環境,特別是性格、心理與情感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不再是豐富的、自然的、生氣勃勃的。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社會也在不斷地創造和改善條件,甚至不斷地縮短工作日,提供盡可能多的閑暇時間,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恢復人的健全心智,但是在一個崇尚效率的時代,人就如同爬上了滾筒的小老鼠想停也停不下來。這種個體的生存狀況,其危害性在不同的行業是不一樣的。對一些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它可能僅及于個體,但對另一些行業的從業者來說,受到傷害的就不僅僅是他本人,還會涉及到他的產品與服務對象,比如教師。教師是與人打交道的,從理論上講,他要對一個人的終身負責,要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老師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能力,而且要讓學生認識社會,懂得生活。不能設想一個自身偏窄的人能擔負起這樣的責任與使命。現在對學校與教師的詰難之一就是只顧分數與升學率,只顧教書忘了育人,究其原因,除了體制制度外,教師自身的“片面化”應該是潛在的因素。所以,要讓學生全面發展,首先要解放教師,讓教師不斷地回歸生活,回歸日常,回歸社會。這方面的途徑很多,以文字的方式進行日常生活的敘事,激活那些本職工作以外的經驗,恢復并反復體驗那些被遺忘、遮蔽的情感世界確實有其積極作用。在這次的主題征文中,我們看到了老師們工作之外的生活畫面,他們敞開了自己的生活,請來了他們的親人,他們從被社會、被學生格式化了的教師形象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里有他們的油鹽醬醋,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生離與死別。我們看到了他們幼稚的童年,成長的煩惱,生活的不易,種種世俗人間的氣息撲面而來。我想,這樣的回憶與書寫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一些習焉不察的事物會凸顯出來,一些熟悉的人會變得“陌生”,一些情感會滋生起來。當老師們從稿紙或顯示屏上抬起頭來時,他們的目光將會變得深邃而又充滿柔情,他對學生、對自己的工作肯定有了一番不同于往日的理解。
當然,當一個教師進行職業以外的日常敘事時,他的職業精神與職業思維還是會不自覺地參與進來。他會發現,其實變化著的不僅僅是學生,他自己也一直在變,一直在成長。促使自己成長的就是生活,教會自己成長的就有自己的親人。正如林春曹老師在不惑之年所體悟到的:他“已從一個父親的兒子,變成了女兒的父親,從偏于一隅的老家,走進了現代都市的新家。身邊的人事景物,每天都在變化,但我知道至少有一樣東西一直沒變,從我來到這個世界起,就一直庇護著我的,就是那份濃濃的親情。親情是一張網,它把父母、我、妻女織在了一起,去捕獲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幸福。”(《菜飯·臺燈·電話》)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生他養他的父母,許多老師出生在農村,他們的父母文化并不高,有的大字識不了幾個,但是,他們的愛,他們純樸的性格,他們的經驗與生存的智慧和本領不少是書本與學校學不到的,而這些會讓他們的子女終生受用。儲冬生老師說許多道理都是從父親那里明白的,比如遇到困難和矛盾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一個人的不怒自威來自于他平時的言行,他甚至在回憶中發現,父親早就運用了賞識教育與“檔案袋評價”的方法,他小時候“在家練字的時候,爸爸都會從我練字的紙當中選一些好的收起來。等到我下一次寒暑假再回家的時候,他又會拿我的新作品和原來的作品作比較,讓我能夠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是說父親真的是個教育家,而是“有愛就有教育,愛是一切教育智慧的源泉,爸爸的教育智慧就是源自他對兒子的深沉的愛。”(儲冬生《父親的背影》)父母的教誨或影響并不因童年的結束而終止,這樣的關系可以說是終身的,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韓素靜老師發現,母親的生病讓她明白了不少事理,在服侍母親的日子里,她不斷強化自己的角色,磨煉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質,獲得應對困難的能力,她的人生在升華,“我自己甚是驚訝:原來,我也能長大。”“原來,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原來,每次成長,都是一次痛苦的蛻變……劫難,使我悄然長大!”(韓素靜《陪你走過……》)陳鐵梅老師說自己與兒子是“彼此生命中的貴人”,因為她有一天發現,兒子“早就把自己看成了爸爸媽媽的守護者了”。(陳鐵梅《彼此生命中的貴人》)楊采涓老師也對兒子充滿了感激:“只因于你,我才是一個母親。只因于你,我才得以成長為一個母親,走向最好的那個自己。陪伴你成長的過程,我才得以真正長大。感謝上天的恩賜。我親愛的兒子,感謝有你,謝謝你陪伴我成長。“(楊采涓《遇見,美好的歲月》)一個老師對自己的成長有清醒的認識是必要的,一個老師覺得自己仍然在成長更為可貴,因為只有對自己的成長經歷有清晰的了解,他才會理解另一個人的成長,并與他分享成長的經驗,一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仍在成長,他就不會狂妄和唯我獨尊,也才會平等地與人相處。而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說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這些經驗與認識還可以提升和遷徙,它會促使老師們進一步思考,教育其實不僅發生在課堂上,教育其實無處不在。我們知道,學校教育的歷史并不長,但沒有學校教育這種制度與形式,教育依然存在,否則就不可能解釋人類的成長史與文明史。即使在現在,學校教育也依然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社會與家庭仍然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功能。俄國學者洛扎諾夫就說過“家庭是真正的學校”,當孩子在毫無自主的情況下來到人間時,他面臨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當然是經濟的,但它同時幾乎含有這個社會所有的構成因子。孩子的降臨使家庭發生了質的變化,其受益者首先是成人——“家庭會因為孩子而變得溫暖和歡樂”。成人同時成為教育者和孩子的楷模。有孩子的家庭,“迫使成人在家庭中必須目光更敏銳,更熱愛勞動。” 就像王凌老師所感悟的一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當然,年幼的孩子并不具有取其精華的辨別能力。父母必須做出好的榜樣。”(《生活著幸福著》)按照分工和人類文明傳承的慣例與模式,成人顯然承擔著對下一代培養與教化的職能,實際上在另一個意義上與孩子構成了教育上的授受關系。如果在一般的家庭,這種關系可能是偶然的,習慣的,經驗性的,甚至是不自覺的,但對教師來說,就是自覺的,思考的,甚至是實驗性的,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他會發現因環境與關系的變化而帶來的許多在學校和自己職業中不易發現的東西,或質疑自己職業中的一些自以為有效的東西,當然也會促使自己堅持某些猶豫不決的理念,家庭在老師這里常常成為教育反思的空間。范崚瑱老師就覺得“教師的職業背景對我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好處并不多,目睹了那么多鮮活的小生命在當下教育中忍受痛苦,我逐漸覺醒——成人世界在對稚嫩的生命犯罪。”她認為,“人原本是最自由的——從那不可知的世界來到這個紛繁的人間,人都有著自己的天性,飛揚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純良本性,沒有城府的明凈心性……孩子的心靈原本是多么的自由呀,他們用自己的心靈感受著世界,解釋著世界,世界以孩子本能感知的狀態存在著,同時具有著無限的可能和豐富的意義。”所以她尖銳地指出,“現在的教育不但沒有成為解放人的工程,反而越來越早地、越來越多地給人加上枷鎖,精神的枷鎖,以此驅逐、剔除不符合社會要求的、純屬個人的思維、體驗、訴求,妄圖用社會希望的共同意識置換個人的意識,抹平千差萬別卻無比真實的獨特個性,猶如炮制了一批統一規格的罐子,要把所有的雛形期的生命體塞在罐中,生產一批標準的產品。而許多家長迫于競爭和生存的壓力,不由自主地成為了這種教育的同盟。”(范崚瑱《陪著兒子走過的日子》)這樣的反思當然是有價值的。
如果說到家庭教育,我在對老師的盡職與努力感佩的同時也有保留意見。一些敘述好像是成功教育的經驗介紹,甚至不無自戀與炫耀。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地集中在孩子的知識與能力上。因為不少作為家長的老師都是“好老師”,所以就把自己的職業帶到了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這樣,家庭就成了學校,這就值得討論了。它實際上是當今教育功利化在家庭教育上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教育焦慮化的典型體現。而在理想化的教育格局中,學校、家庭與社會應該各司其職。洛扎諾夫認為家庭應該“培養兒童最重要的文化品質,給兒童最高尚、最基本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有規律的、宗教性的、富有詩意的東西”。我以為洛扎諾夫的這句話可以推薦給家長們,“我們實際上不能使兒童脫離我們,把他們隔離于我們生活和勞動方式之外。因此,誰能教導我們并號召我們勞動,指明勞動的意義,誰能向我們闡明生活,他就能向我們的兒童闡明未來。”在這方面,老師們理應為全社會,為其他家長們做出榜樣。
我贊賞老師們從職業的角度對家庭、親情與下一代的思考,同時對他們由家庭與親情出發對人生的體察,對形而上的許多感悟也心生欽佩,這就使日常的親情敘事顯示出了思想的光質。帕斯卡爾稱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人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但是,這樣的品質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特別是獨立的思想在當代更為稀缺。我們的物質生活在一步步改善,然而與此相比,我們的思想品質卻日趨下降。滿世界看過去,到處是聲音,到處是文字,在這個傳媒、特別是網絡異常發達的時代,似乎到處是“思想”,但只要認真地考察一下,許多都是泡沫,除了自以為是的、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言論之外,就是大量的拷貝、復制。誰應該對此負責呢?我覺得教育工作者應該勇敢地思想,他應該能思想、會思想,并將思想作為自己的追求與日常行為,學校從來就是思想的生產地與集散地。其實,思想不必求大,也不必求深,甚至也不必刻意求新,真正的思想應該從自己開始,從生活出發,它可以是抽象的,更應該是生動的和鮮活的。它可以是自己的獨創,也可以是對經典與傳統思想的傳承或再思考,因為這樣的思考是從自己出發的,是融入了自己的經驗與體會的,那就帶上了自己的色彩,也就能為自己所用,而說到底,思想首先就是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尋找理由。因此,從許多老師對生活與親情的感悟中,我不僅受到啟發,更受到感動,它們看上去那么平實,但我看得出來,他們是真誠的,對這些思考是發自肺腑的,他們是信賴這種思考的,對他們來說,什么都仿佛是第一次的發現。陳軼棠老師說,“總有一些人,默默地守護在我們身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無論走到哪里,我們以為他(她)們會一直緊隨身后,所以沒有一次愿意為他(她)們回頭或是放慢腳步;直到有一天,那些事突然從我們的身邊停止,那個人突然從我們的眼前消失,生命如同一件精美的瓷器,剎那間,出現了裂縫。那一刻,我們才驚覺,那些人、那些事,原來已經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陳軼棠《說不出的愛》)陳老師的文章是對祖母的回憶,但她超越了一般對長輩生平的介紹、對長輩養育的感激,她一邊回憶一邊思考,反省晚輩總是做得太少,總是留下遺憾,她用了一個詞,“裂縫”,非常好,裂縫不僅是親人的失去給生活帶來的遺憾,還在于與親人相處中的未能盡善盡美,裂縫就在那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思想是真切的,有用的,也是形象的,帶著生活的溫度。杭蓉珍老師講述了一個媽媽接力的故事,母親、我與女兒,一代代就這么過來了,看上去這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但一旦將目光投向遙不可及的過去,家族的故事就被超越了,“每當我的目光越過母親的肩頭,向后追溯,總能依稀看到慈祥的外婆,看到外婆的母親,以及很多很多個母親……每個母親都是生命的起源,她們并沒有被時間的灰燼湮沒,而是靜靜地站在我們生命的最深處,閃爍著神圣的光輝。她們在歲月的長河中排列成生命的中軸線,而母親、我和女兒都是其中的某一個節點,而且,依然會不斷延續、傳承……”(杭蓉珍《牽手》)這就有歷史的意味,有了關于生命的倫理。再如柳袁照老師對生與死的思考,高子陽老師對經典作用的敘述,朱煜老師對書寫魅力的呈現,王艷芳老師的鄉土情結,高萬祥老師從情感中獲得的力量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看上去似乎并不在意什么思想,但思想就在那些不經意的敘述中如夜空中的星星明滅可見。
本來還想細細地說說老師們的文字的。教育是一種話語,是交流的藝術,可以想見文字對老師,對教育教學的助推作用,不一定是語文,一切教育與教學都離不了文字。我看到老師們在這次親情敘事中文字上的努力,柳袁照老師的平實、隨性顯示出文學上令人吃驚的修養,范崚瑱老師則將散文與戲劇結合起來,嘗試了文體上的復調,而高萬祥老師的每一次敘述都由手機短信開始,表明了我們老師已經認識到新興媒體對傳統表達方式的滲透和改變……這些都可圈可點。相信這些都會對老師們的表達產生影響,甚至會帶來他們教育敘事上的創新。
(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