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祖國”這個澗,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既親近,又遙遠。親近是因為我們本來就生活在她的懷抱里,從小老師就教導我們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遙遠則緣于這個字眼似乎太崇高太偉大,與我們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似乎有一定的距離。
的確,在18歲生日之前,如果準在我而前提起“熱愛祖國”這個詞,我一定會覺得這人“挺矯情”,甚至有些“假正經”。但當我穿上軍裝,來到海天深處的西沙群島時,“祖國”這個詞立即變得鮮活而親切,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撲面而來,那里的天,那里的海,那里的每一寸土地以及護衛這片土地的人,都與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西沙群島,物產豐富,地處南海交通要道,三萬一千平方公里的海域總面積,四十一個島礁和淺灘如顆顆珍珠撒在萬頃碧波之上。雖說島礁的總面積不過十平方公里,但卻如同海上長城要塞,護衛著這片富饒的海域,扼守著祖國的南大門。
這是一片歷經戰火洗禮的土地,先后被法國、日本、越南侵占。1974年,著名的西沙海戰就在西沙永樂群島附近打響,在這場表面看來敵眾我寡的戰斗中,西沙衛士英勇頑強,首創我軍對外小艇打大艦的戰例,收復所有被占島嶼,為此十八位官兵將未來無可估量的生命留在這片土地上,以生命的代價捍衛了祖國的領土領海的完整?!氨毯L幪幝裰夜恰?,西沙官兵在島上樹立了英雄紀念碑,將英雄的事跡作為西沙愛國主義教育最鮮活的教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官兵扎根海島,無私奉獻。
熱愛祖國,的確是一個偉大而崇高的向往,但在和平年代,在西沙官兵日復一日的平凡訓練和生活中,他們卻用警惕的腳步和雙眼,用默默的忍耐和堅守,用滿身的塵土和汗水,實踐著自己的愛國方式。
愛國首先就要愛島,愛島就要守好島,守島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建好島。去過西沙的人都知道,西沙是滿地的珊瑚沙,除了僅有的幾種熱帶植物,大陸一般水果蔬菜幾乎無法生長。為了改善生存環境,戰友們利用探親休假的機會,從全國各地千里迢迢背回了土,帶回了菜種,建起了一塊一塊寶貴的菜地,并用全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字給各個菜地命名。天遙海闊,海角天涯,每當戰友們在菜地耕種的時候,就仿佛耕種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仿佛聞到了故鄉泥土的芬芳。守衛西沙,也就是守衛自己的家鄉。
西沙的環境是很艱苦的,但西沙人對西沙的情感卻是特殊的。我的很多戰友休假回家,經常會遇到親朋好友打聽所在部隊的情況,當得知在西沙的生活狀況時,他們立刻就會露出驚訝的表情:你覺得大好青春年華“浪費”在西沙,值嗎?是啊,我們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呢?面對舒適的都市環境時(很多都市生活的人恐怕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也這樣問過自己,迷茫過,懷疑過。就在西沙的天地里,當美國偵察機來挑釁偵察時,當越南漁船來侵漁盜捕時,當西沙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天天變得漂亮時,大家給出回答:這一切的付出,值!記得西沙部隊政委陳儼曾在除夕團拜飯上說過:“剛入伍的新戰友們,不要以為我們在這遠在天邊的地方,就沒人記得我們了。世界上至少還有兩個人記得大家——有一個是你們的母親,因為你在你們母親的心里;另一個就是祖國母親,因為祖國母親在你們的心里。”
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一個滾燙的心,愿祖國平安祥和。大愛無言,西沙官兵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得與失,詮釋著熱愛與忠誠,詮釋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
西沙中建島指導員張昭華,由于臺風阻隔,交通不便,一次性收到三封加急電報:母病重;母病危;母病故。而此時,作為家中長子,作為母親惟一的兒子,張昭華能做到的也只是找了一處偏僻的海灘,向著家鄉的方向,雙膝下跪,潸然淚下。戰友們得知情況后,二十多個鐵骨錚錚的漢子一同陪著指導員,長跪不起,泣不成聲……
誰說軍人沒有感情?誰說軍人沒有牽掛?一家不圓萬家圓,為了大家舍小家。其實西沙人都講不出太多的大道理,也沒有過多的豪言壯語,他們只知道:既然站崗,就要把崗站好;既然操炮,就要把炮操好;既然種菜做飯,就要把菜種好,把飯做好。和平時期,西沙的生活是平凡的,西沙的人也是平凡的——巡邏、訓練、種菜,日復一日,周而復始。西沙沒有都市司空見慣的KTV,沒有大酒樓,沒有花前月下,沒有兒女情長……但這里卻有著戰友之間的真情,有著守島建島的熱情,有著報效祖國的豪情,有著“撇不開、放不下、欲罷不能”的西沙情。
溫州籍戰友吳紅軍,90年代家里開了資產過百萬的工廠,期望他當兩年兵后能回去接手,可是吳紅軍在臨退伍的時候,卻向部隊提出了“再續三年”的}菏求。他當時說,兩年的西沙生活,我覺得才剛剛開始,還有好多想做的事沒來得及做,還有好多愿望沒來得及實現。他說,做生意還有幾十年可以做,可是要在西沙當兵,離開了這里就再也回不來了。
“走遍五湖四海,走不出兩沙情懷?!边@是許多離開的西沙人共同的感慨,與其說是一份列西沙的牽掛,不如說這是西沙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因為有西沙軍人的存在,就有中國漁民在西沙海域悠閑地打魚,就有中國商船在西沙航道自由地進出,就有南中國海的安寧,就有祖國的百業興旺、萬家團圓和平安祥和。
一段西沙的軍旅生涯讓我明門,其實熱愛祖國并不僅僅表現在戰火硝煙里,不僅儀表現在外交博弈的唇槍舌劍中,不僅僅表現在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競技場上更多的是來自于我們平凡的工作中,來自于工人上好班、農民種好地、軍人站好崗……總之,不要拒絕平凡——當奉獻成為一種習慣,你就會發現平凡中的偉大;當犧牲成為一種追求,你就會發現平凡中的精彩。
(作者被評為2004年度“十佳天涯哨兵”,本文是他在2006年演講大賽奪冠稿件)
“醒神眼鏡”
余娟
英國90年代推出了一種特殊的眼鏡,采用特制鏡框,裝上光纖,釋放出白色強光,令士兵感到好像剛睡醒,這就在不知不覺中調整了士兵的生理叫鐘,使他們能持續作戰36小時,如果期間能稍微睡3~4次15分鐘,那么最多能堅持58小時。而且釋放白光的光譜與日出晨曦類似,不會影響視覺。這種新發明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被首次使用,當時戰略轟炸機由美國密蘇里州飛往歐洲,全程36小時,只睡1個多小時,但飛行員基本全程保持清醒。
摘編自《科海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