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上好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老師的精辟講解,可我在聽課時最關注的卻是老師對學生的傾聽。好的傾聽是一種親切的款待,款待的主人會比客人受益更多,而這種款待也會造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因為,恰如其分的傾聽,能夠引起課堂的“共振”,在“共振”中,老師和學生可以息息相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傾聽態度,很大程度上不僅能夠折射出教師的教育智慧,還反映出為師者的人格修養。
就最近剛剛觀察到的課堂細節,我想聊聊一些關于傾聽的感想。
傾聽另類——
“……我也是個喜歡插話的家伙……”
老師在課上播放了一個視頻,當大部分孩子紛紛說愿意跟視頻中不插話的孩子做朋友的時候,一個小男孩站了起來,他說:“我愿意跟插話的那個家伙做朋友?!?/p>
“為什么?”老師饒有趣味地問。
“我也是個喜歡插話的家伙,我覺得他插話的出發點是好的,我跟他有同樣的毛病,當然了,不是太大的毛病,我覺得跟他有共同語言,能成為朋友?!?/p>
這是他第二次站起來一本正經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了,幾分鐘前,他很坦率地說,有一次,一個朋友拉住他聽笑話,可他對笑話不感興趣,他說:“他自己笑得快趴下了,可我覺得沒什么好笑的,我一時沒忍住,還放了一個屁……”
我觀察到,他一臉的真誠和坦蕩,沒有絲毫惡搞的樣子,而其他孩子也很坦然地接受了他的回答。面對這樣的答案,老師并未覺得尷尬,也沒有急于糾正,仍以微笑作答。美國心理學家JD斯托奇在《前瞻與現實的心理虛幻》一書中說:“不要幻想所有孩子都是你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一條大河中只有中規中矩的舒緩,沒有湍急和咆哮會是什么樣,逾越規紀、桀驁不馴是充滿親和力的表現?!倍从牟煳ⅲ瑥倪@個另類的孩子身上,我見到了老師平日傾聽學生的“低姿態”。因為有了老師的包容,他才敢于說出自己想說的真心話,他就像從一條平靜的小河中躍起的頑皮魚兒,給緩緩流淌的小河增添了無限生趣。
生物學家麥克林托克的發現改變了現代遺傳學的圖景,并以此榮獲1983年的諾貝爾獎。有人問她為什么在基因的奧秘問題上比她的同事看得更深遠,麥克林托克回答,我們必須有時間去看,有耐心去“聽那些材料有什么要告訴你”,有開放的胸襟“讓它走近你”,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有“體諒有機體的情懷”。我想,對學生若能懷著“體諒的情懷”,一定會讓學生走近我們,我們也更容易走進他們的內心。
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傾聽多數中規中矩的學生并不是一件難事,最難的是這些“與眾不同”的兒童發出的“另類聲音”。一視同仁地傾聽“別樣”的聲音,就是對學生懷著“體諒的情懷”。學者李瑾瑜認為,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把教師和學生看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尊卑之分。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尊重了多少,傾聽了多少。
尊重和珍視學生的各種個性,可以讓我們學會從多角度看待問題。一個發出多種聲音的課堂,才是一個生機勃勃地活著的課堂。
傾聽深處——
“沒有與她和好,這是我最大的遺憾?!?/p>
有這樣一個課堂細節——
老師問:“距離小學畢業還剩一個月了,你可曾問問自己,還有什么遺憾?”
一個女孩子說:“我跟一個朋友鬧了矛盾,至今沒有與她和好,這是我最大的遺憾?!?/p>
“她在我們班嗎?”老師沉吟了一下問道,女孩子說是的,老師猶豫了一下讓她坐下去了。
課后,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一些論爭。
我提出,既然鬧矛盾的學生在一個班,就應該利用這個班會時間,幫助女孩子消除遺憾。
執教的老師告訴我,這個女孩子是個陽光的孩子,但鬧矛盾的那個學生性格內向、偏執,為了她們的矛盾,老師在課后曾經協調過兩次,都沒有成功。有聽課老師也認為,這個矛盾涉及到兩個學生的隱私,不應該在公開場合解決,可以課后私下再調解。
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我過后再思考這個細節,我覺得這個女孩子在課堂上說這個話是有她自己的用意的。第一,她當堂說出這個遺憾,有向朋友表明心跡的意思;第二,在大庭廣眾之下說這個未曾解開的心結,或許心中是隱含期待的,她可能對老師寄予了一些希望,希望得到幫助。既然這是個棘手的問題,老師私下努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說不定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公開表明心跡的機會。我們應該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許多勇氣,就在一瞬間被激發,許多機會,一晃眼的工夫就錯過。我想,可以鼓勵那個發言的女孩試一試,對朋友說出自己的真心話,立即試一試,可能會失敗,但至少對那個女孩來說,“我努力了”“我嘗試了”,最終就不會再是她的遺憾了。
在傾聽中,我們需要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細膩和敏感,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那一方,聽出學生的弦外之音、話外之意。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薄皟A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p>
傾聽,請等待
《螞蟻和蟈蟈》的課文教完了,小朋友們都表態要做勤勞的螞蟻,只有一個男孩子說他要做蟈蟈,老師驚訝地“啊”了一聲,未置可否匆匆宣布下課了。小男孩一臉的委屈,默默收拾著書本。我問:“你為什么要當蟈蟈呢?它們夏天貪玩,冬天挨餓呀!”男孩毫不猶豫地說:“我當了蟈蟈后,要帶著蟈蟈們向螞蟻學習,等存夠了糧食再玩也不遲呀!”
我不禁為上課的老師感到遺憾,一個多么好的教育契機被擱淺了!
課堂上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等你讓他發言時,他卻站在那里張口結舌了,或者是,學生的發言到關鍵的地方卻卡殼了,甚至是,一個問題拋下去,全班皆無語。為了不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為了打破沉默的凝重氛圍,教師通常會伸出“關愛之手”,趕快解圍:答不上來的,讓他坐下去聽別人說;卡殼的,我們順著他的話幫他說完;集體都沉默的問題,我們干脆就自問自答好了。
卡殼和沉默都被我們打上了“出錯”的烙印,我們希望趕快糾正這些錯誤??墒?,在我們伸出“關愛之手”的那一刻,其實是阻止了所有真實學習的機會,我們對學生的幫助成為變相的灌輸。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上再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去靜心思考自己的想法,既然老師都包攬過去了,就等著老師的正確答案吧!
盧梭說過,最重要的教育原則就是要浪費時間。面對學生大腦的“短路”,面對學生的“沉默”,我們要做的就是靜靜地等待,抱著從容的心態,不急不躁,只在需要點撥的地方稍作提示,把他們帶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無助,帶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他們的思想,讓他們自己表達,絕不越俎代庖。
我們要耐心對待學生那尚在“路上”的答案,嘗試去喜愛“學生尋找答案”的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得到答案遠不如經歷思考答案的過程重要,對老師來說,經歷等待學生成長的過程同樣是一種最有價值的體驗和享受。
等一會兒,再等一會兒。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和失望,多一份理解和信心?;蛟S,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傾聽,把滄桑留給自己
我經常想象這樣的場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師,聽到好玩之處,與學生一起放聲大笑。無論學生說出多么幼稚多么離譜的話語,老師都滿含笑意,充滿期待地傾聽著,傾聽著……這,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傾聽狀態。
可現實常常是這樣:年輕的教師步履匆匆,急切地詢問、解答,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老師的身姿顯出疲憊,老師的神情透出無奈……我與一個同事進行交流時,她說,我知道今天的課堂很沉悶,因為我的確很疲憊,現在的教育太不純粹了,需要應付的各種檢查太多,能讓我們靜下心來教學的時間其實很少,對教育,我幾乎已經不抱希望了……
我也曾一度對現實失望,感慨自己力量的微渺,曾經滿腹牢騷,可最后我發現,與其消極地看破一切,不如積極地反求諸己。正如肖川所說:“真正的成熟是以一顆感恩的心去接納一切,包容一切,并學會重新去熱愛,熱愛一切美好和充滿希望的人和事,而使自己變得‘百煉鋼成繞指柔’。”
重新熱愛,說得真好!“關于老師行為如何影響學生的成績,回顧近幾年進行的50次調查,我們發現主要有兩方面,老師的熱情和溫暖。”(邁·凱梅·普林格爾著《兒童的需要》)熱愛兒童熱愛教育,這樣的老師才會熱情而溫暖,這樣的老師才會露出真誠的微笑,孩子們才會把其當成知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真正去彼此傾聽,交換思想,碰撞靈魂。
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傾聽者與被傾聽者心靈共舞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