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敬業、有使命感的教師,除了要具有專業精神,有素養、有靈性以及有人格魅力外,同時還應該是善于思考、不斷超越自我的教師。語文學科因其特殊性,對學科教師有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的專業教學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詩意的情懷、活躍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具有“對語文學科本質規律的把握和語文學習的知識技能”,具有“良好的語感、敏銳的感情觸角和真誠的教學反思”。
這些要求,這些層面,考驗的就是教師專業化的功力。在教學反思中,我們保持及擁有對教學活動的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懂得對教學過程進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在教學反思中,我們對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再認識再研究,這樣自然激活生成新的教學智慧,澄清自己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形成正確的理念,減少實踐的盲目性,少走彎路,使得教學實施更具效果。
從教學原則的角度講,語文教學中最本質的東西在于:教師把教材讀進去了,又怎么講出來。講什么,是理論化的東西,容易做到,關鍵在于怎么講。怎么講才能把所要講的內容講得明白,講得透徹,還要講得學生愿意聽,這就要求教師要講得生動講得有趣。同時還不能全講,不能以講代學,而是點到為止,給學生留有空間讓他們自主地思考,于是,講多少就有分寸,需要琢磨。所以,講,就不單單是有熱情就夠了,它更需要藝術,需要智慧。
我認為,必須深入淺出。所謂“深入”,是指了解教材吃透教材。然而深入了還得淺出。要“出”得好,就必須先“入”得深。對整個教材有高屋建瓴般的把握,才能理清內容脈絡。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問題在于“淺出”,也就是給學生的是有所選擇的。再者,囿于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所限,“出”還要“淺”,而且要“淺”得有條理,“淺”得有層面,剝繭抽絲,在“淺”中推進,引向縱深。這一點,就是考驗我們教師的教學智慧。
從教材處理的角度講,在具體執教中,教材的處理也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一般地講,整體感知是第一步。這一過程中,學生處于識記和朦朧理解的階段,鍛煉的就是對文字的認讀能力和對語言的感受能力。要通過抓中心句或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時利用文章的結構,劃分段落層次,了解情節脈絡。概括能力是這一階段學生要著重訓練培養的目標,要有能力概括內容及歸納中心。第二步:局部(細節)分析,品味語言。這是文本解讀最為重要的一步。這一階段主要培養的就是學生的理解能力。這種培養將是持續的漫長的過程。第三步:延伸探究,體驗感悟。在各個環節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必須突出一個“導”字,做到“引而不發,導而不牽”。特別是讀前教師的“提示”,讀后的“啟發”,課間議題的“引出”以及對學生提問的“確定”和“引伸”,包括課后練習的“組織”與“評價”等等,都要求教師充分地發揮主導作用。
最后是關于訓育層級。初中階段學生語文學科的能力要求體現為三個層級,即識記、理解和運用。這三種能力是閱讀能力的三個相對層面,但它們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橫向融匯在個人身上,以整體素質的狀態表現出水平能力,它們也貫穿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的全過程。
面對七年級的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不能過高過急,教師的工作重點應以興趣的培養為主。認讀能力和感受能力是這個階段主要的能力培養內容。教師應以最大的熱情、最有效的方法牽引學生走進語文美好而廣博的世界。到了八、九年級,學生有了一些學科知識的積累,并隨著心智的發育,他們也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這個階段,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及領悟等能力就是主要培養的要素。教師要著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讓學生能初步懂得鑒賞文章并能從中獲得學科的快樂。當然,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豐富情懷與高尚精神的培養,必須注重學生個性特點和人格健康的建構以及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激活。在此,它考驗和展現的就是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無定法,但教有定則。這些“定則”是我們教研實施中得出的共識。在“定則”的框架下靈活地運用教法,以務實的態度落實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的教與學,關注學生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進程的能力與成長,促進自身專業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我們無法改變喧囂,但我們可以創造寧靜。在實踐中前進,在反思中提高。憑借知識本身的力量,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藝術的教學手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自身的情感體驗,感化情懷,完善人格,夯實自己的生命質地,讓學生熱愛這門學科并且真正地學有所獲。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丹陽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