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標價值偏失讓我們失去目標。詩性呵護,個性培育,思想引領,現代教育的這些常識性價值標準似乎已經與我們的教育無關,我們正在偏離教育的普世價值,我們走得越來越遠,我們失去了方向。
中小學教師中,有多少人是主動選擇教師職業的?主動選擇中又有多少人是因為熱愛并心懷理想而來的?回想當年,我的選擇是無奈之舉,一路走來,也身心疲憊,但有一點很明確,站上三尺講臺,依然心存夢想。我相信,主動或被動選擇教師這個職業的,很多人心中都曾有一個理想,甚而建構著一個理想國。這個理想國可能很柏拉圖,很烏托邦,但這個理想國會有人情味,會有詩性精神,如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演繹的那種境界。
柏拉圖描述了一個理想國。其思想核心是:哲學家不應該躲進象牙塔,應該學以致用,努力實踐,成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不斷追求哲學上的進步,成為哲學家,并利用哲學思想管理民眾。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正義的城邦,構筑在哲學深邃與政治廣大的理想之上,如此則限定了理想國只是理想之國而與現實格格不入。何為現實?放下理想,妥協,折中,認同。初出茅廬的學子,意氣風發的才俊,我們曾經以為天下大任舍我其誰,三五年的磨礪之后,很多人再不能堅定執著步履鏗鏘。不是因為理想國虛無縹緲,而是因為現實強大的消解力量。另一方面,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美好預期,政策又不斷描繪著這個美好預期,多重虛構奔涌而來,裹挾而下,理想終究成為飄萍,現實泥沙俱下,我們心中理想國的影像,慢慢地就化為詩意的想象而云消霧散。
莊子描述了一個“無何有之鄉”,一個絕對自由的樂土?;葑痈嬖V莊子,有一棵生長在路旁被人視為毫無用處的大樹,莊子建議:“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詳見《莊子·逍遙游》)莊子的無何有之鄉是一個沒有功利和目的的世界,是追求自由無礙的讀書人的心靈故鄉。無何有并非子虛烏有,而其絕對逍遙自由的理想又讓人覺得子虛烏有,這讓我想到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在談到“無限大數”的性質時做的假設:有家旅店,有無限個房間,而且客滿。這時來了個旅客。旅館主人把1號房旅客挪到2號房,2號房旅客挪到3號房,如此不斷挪移下去,新來的旅客就住進了1號房。這個希爾伯特無窮大旅店很像莊子的無何有之鄉。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莊子的“無何有之鄉”都表達了一個美好的期許:自在,自由。人類之所以能不斷進步,正因為我們有期盼,我們不滿現狀,我們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教育正是人類為美好期許做出的切實有為的努力,是人們心中的理想國。然而,當下中國教育有如悖論——可以同時推導證明出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或理論體系,以致局外人莫衷一是,局內人霧里看花;總結成績,花團錦簇;探究問題,觸目驚心。希爾伯特的天才假設(一般認為是個悖論)有個前提條件——無限,現實卻是有限的。當下教育的很多問題就糾結在這里:以有限對無限,以相對勝絕對,以致美好的假設——目標,價值——終究是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無何有之鄉的陽光照不進寒來暑往的現實那堅固的壁壘。
希爾頓大酒店的故事因此而美麗動人:一對老夫妻深夜走進一家客滿的旅店,前臺侍者看著老人疲憊的神情不忍拒絕,將他們安排到自己的房間住下,自己則通宵值班。不久,侍者接到一封信,里面有一張去紐約的單程機票,那對老夫妻為他買下了希爾頓大酒店。這是我心中的理想國,雖無哲學的深邃,也無政治的機巧,卻有我們理想中的美好:至誠達善,臻于完美。以未來為旨歸的教育,如果不能達善,不求內心的寧和完美,那教育所行最多不過屠龍之術。
由權力主導的教育,承諾很美好:“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边@樣的期許修辭優美但邏輯不嚴謹,情意深重但真實性可疑。如此表達像自來水那樣一擰就來,汩汩滔滔,結果只會是淺薄的抒情、廉價地許愿。我們文化基因中那種虛妄的大同意識,詩情畫意的感性思維方式,很容易將我們帶入太虛幻境,貽誤天下蒼生。
當教育的理論目標與現實背反,當全社會都裹挾其間不可自拔,我們心中的理想國已然坍塌。三五年內,大學生就業難也許是好事,至少,能讓還在往獨木橋上擠得力不從心的高考難民有個下橋的好借口,如果進而能自下而上地推動高考體制改革,則善莫大焉。高考,已經不僅僅讓高考難民痛不欲生,也讓相關家庭不堪重負。高考的奇怪還在于,它考了考生的學識膽氣性格修為,也考了地域精神、家庭文化等,甚至還考了不可知的命運。然而,高考本身卻幾乎對地域精神、家庭文化等的建設一無是處,它就是考試,也僅僅是考試。通過一些閉門造車的題目將一個個個性迥異、人生殊途的學子匯總合并成一組組數字。事先事后,這個數字只是數字,而在過程中,其影響大于人的一生。這樣的數字,如同一個咒語?!翱伎伎?,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绷餍姓Z無奈地揭示出當前中國基礎教育光怪陸離的異象。
教育目標價值偏失讓我們失去目標。詩性呵護,個性培育,思想引領,現代教育的這些常識性價值標準似乎已經與我們的教育無關,我們正在偏離教育的普世價值,我們走得越來越遠,我們失去了方向,我們看不到未來,我們因此而左沖右突,我們因此而著意放大感官刺激。2009年,廣東研究生擴招20%;2010年,高校畢業生“被動考研”,創下考研大軍新紀錄;2011年,很多省份高考參考人數繼續減少:他們在尋找各種路徑逃離。當下中國,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民生,信息與消息,誠信與信任,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泡沫。教育泡沫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至少還沒有明確的去泡沫方法。大家已然失望,無動于衷而得過且過。教育數字化,教育技術化,教育權力化(行政化),教育功利化——教育的“四化”如果不能做到人性化,那教育的過程就是工具化,教育的結果就可能物化。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藥家鑫殺人案,教育亦難辭其咎。由誨人不倦到“毀人不倦”,由百年樹人到“百年伐人”,我們的教育已經成為社會不可承受之輕。教育自由之路為何越走越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之理念先進、目標明確、規劃全面和考慮周全,實在叫人激賞。它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國藍圖,然而現實的教育運作中,我們仍然看不到多少明顯的改變,盡管校園越來越漂亮,教學樓越來越氣派,教師學歷越來越高,但是,日常教學照常是書山題海閉門苦讀,一樣的照本宣科唯分數論英雄,依然是封閉式行政化管理。教育的問題有哪些,幾乎是人人都明白;教育的出路在哪,社會也幾有共識。但是這些都僅僅停留在群情激奮的討論層面和大家失望的眼神里,強大的現實依然固我。社會動用浩大的資源發展教育,結果就是一篇篇歌功頌德的總結匯報和一組組分解眾生的數字。何以如此?是社會綁架了教育,還是教育誤導了社會?是傳統文化惰性使然,還是現代文明急功近利的后果推動?
功利化、行政化等教育行為偏失導致當下教育缺失理想追求、精神信念和道德操守。我們口口聲聲以人為本,行的卻是目中無人的園藝式教育。我們一直以辛勤的園丁來比喻教師,難道我們這種園藝式教育一直是自覺的追求?鴉片戰爭前開現代先聲的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形象地描繪了傳統文明對人才的戕害,并振聾發聵地呼吁:“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笔兰o前行了近兩百年,我們茫然四顧,感覺風光依稀似去年。
現代教育的宗旨是解放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獨立品格,增強人的集體主義精神。冷靜看待我們當下教育的日常行為,哪一點不是與這一宗旨背道而馳!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的小貝諾·施密德特,去年在耶魯大學學報上公開撰文批判中國大學:“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話”,他認為中國大學“計劃學術更是把教研者當鞋匠,難怪他們喜歡自詡為園丁。我們尊重名副其實的園丁,卻鄙視一個沒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教師?!睂χ袊髮W日益嚴重的官本位體制,施密德特殊為心痛:“宙斯已被趕出天國,權力主宰一切”。“中國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教授”,“一些民辦教育基本上是靠人頭計算利潤的企業。” 施密德特的言說也許不無偏激,但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
曾經理想國,無何有是鄉。當下中國教育讓人欲說還休。
教育是一條無盡的路途,我們在路上,家園在前方,風雨兼程,我們步履蹣跚?!爸艺咧^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贝艘环哉f是“近鄉情更怯”的濃郁鄉愁使然,還是杞人憂天的秉性流露?我明白,現實必然不完美;我清楚,我們依然在建設心中的理想國——一個由莊子和柏拉圖共同描繪的,由我們一代代人構建的精神家園。江山易幟、風雨侵蝕也不改理想國的迷人風光。這不是一個人的理想國,也不是一代人的理想國,這是我們的理想國,是每一個人的未來。
我喜歡這樣一句話:人是人的未來。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三水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