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任務,我們都很清楚,那落實的情況我們怎么才能觸摸到呢?我們看能力本身,很難,因為能力是抽象而難以捉摸的。而看能力的外顯——語言,較易,因為語言是具體而便于保存的,并且我們可以通過語言了解兒童能力之外的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狀況。
一、語言的豐富:語文教學的果實
那么,直面當前家常課堂,直面兒童的語言,我們能感受到什么呢?是兒童語言的蒼白與貧乏!這份蒼白與貧乏既表現于語言內容的單一淺薄,如詞匯數量極少,成語、歇后語等“語言鉆石”的嚴重缺席,表達的角度缺乏個性化,表達的情思缺乏深度等等,又表現在語言形式的單調生硬,如比喻、擬人等修辭的“難得謀面”,構段形式的單一雜亂,謀篇布局的能力喪失等等。
認識到這點,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嘗試自己的感悟——在教學《黃河的主人》(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3課)中“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一句時,我竟然感受到了兒童語言的豐富所帶給我的教學喜悅。
生1:“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把“啊”讀成“á”)
師:“啊”這個字,你是怎么讀的?(生1又讀了一遍)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1:我很驚訝。
師:能不能說說理由?
生1:因為那羊皮筏子上還有人。
師:你想怎么讀這個“啊”?
生2:(將“啊”讀成“?!保┪腋杏X很吃驚,在波浪滔滔的黃河上,那只羊皮筏子很危險,但是筏子上竟然還坐著人。
生3:(將“啊”讀成“à”)我覺得這些人不要命了,這太危險了。
生4:(將“啊”讀成“à”)我覺得很吃驚,為他們擔心,他們這樣簡直是去送死。
師:這個“啊”里面包含著擔心,害怕,請每位同學將自己的理解放進句子,再讀一遍。
這次看似不經意的對“啊”的體驗朗讀,我有意抓住其聲調的空間,引導學生盡情敞開心扉去體驗,去感悟,實踐證明,此時學生的語言是精彩紛呈、獨具個性的!
再如,在《少年王冕》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在引導學生去對小說中描寫王冕孝順的細節進行感悟時,我便以“孝敬就是______ ”這一句式讓學生來表達出自己的感悟,于是,在學生各抒己見中,豐富呈現了:
孝敬就是體諒母親的難處;就是安慰母親的心靈;就是陪伴母親享受陽光的撫摸;就是將最好的東西留給母親品嘗;就是一賺了錢就買些好東西送給母親——
不置可否,王冕的孝敬這一形象,如果當作一種抽象的品質讓學生去感悟,那學生語言是不可能豐富的,但是如果當作一種具體的行為讓學生去感悟,那么學生的語言是不可能不豐富的。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我們不難發現,就在老師的精心點撥下,兒童的語言真正豐富了起來!這種豐富表現在:朗讀的豐富化處理,感悟的具體化表述。如此引導,學生的表達一下子有了生機,有了活力!
當然,語言的豐富不僅僅表現在這兩個方面?,F在,我們不妨來憧憬一番:要是兒童能從同樣的文字里感受到多樣的情思,要是兒童能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思,要是兒童能仿用文本中的某一種語言形式表達出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出現這種境界,我們難道還會懷疑語文教學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當然,有的人會質疑:兒童的語言越來越豐富,就能說語文教學功德圓滿了?我的確不敢這樣說。汪潮老師在《“給力”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語文教學有四個主要內容:語言習得、思維培養、人文滲透和常規訓練。其中語言習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睋?,我敢說如果兒童“習得”了較為豐富的語言,那語文教學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已得到落實。
誠然,我們的語文教學主要目標就是要“讓兒童的語言豐富起來”,即“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形成一個以語文知識為主軸、以培養語言能力和人文精神為兩翼的教學體系”。它意味著指導學生將自己理解的和內心的情思用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意味著促進學生心靈向著四面八方縱深生長。
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共同愿景,但它的魅力讓我們無法抵擋。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實現這一愿景呢?
二、表達的策劃:果實生長的土壤
課標強調要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李海林也指出,“學會運用語言”只有在語言的運用訓練中得以培養??梢姡邉澅磉_類活動對于學會運用語言顯得尤為重要,它就是果實生長的土壤。如果我們沒有這一土壤,那果實不會長出來,如果我們有了土壤但土壤并不肥沃,那果實不會豐碩。因此,策劃扎實有效、生動有趣的表達活動,是結出豐碩果實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教學《江雪》(國標教材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4課)時,當學生理解字詞后,我有了這樣一個策劃:
師:古人說“詩中有畫”,的確,這首詩中就藏著一幅畫,一幅讓人回味的畫!現在,就請大家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課文朗讀,用心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播放央視主持人任志宏朗讀的《江雪》)
師:現在請大家把你眼前出現的畫面,用現代詩一樣的語言寫下來吧。就像這樣的語言。(出示:/山,/一座,/又一座,/連綿起伏,/卻尋不見,/鳥的影兒,/哪怕一只。)也可以寫成一篇散文,就像這樣的語言。(出示:很多很多座山上,卻沒有一只鳥在飛。)
師:現在,請你選擇一種方式,接下去把后面三行詩的畫面寫下來。
(播放古箏曲《寒鴉戲水》,生寫作,師巡視。)
師:誰來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寫出來的畫面?
生:很多很多條路,沒有發現一個人的蹤跡。只見一只孤獨的船里,有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獨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釣著魚。
生:路,/一條,/又一條,/縱橫交錯,/怎么找也找不到,/人的蹤影,/哪怕一個。/江上只有/一葉扁舟,/船上獨有/一位老翁,/穿著蓑衣,/戴著斗笠。/在寒冷的江上,/手拿著魚竿,/一動不動地等待著有魚上鉤,/但雪已下得越來越大……
在以上片段中,以表達——寫畫面呈現對詩句的理解,這個表達的策劃,有明確的目標——想象出畫面,初步感知意境;有選擇的空間:既可以用現代詩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有表達的基礎:這首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同時以字詞的理解作為鋪墊;有表達的范例:第一行詩句我以兩種形式寫好了,以供學生參考。實踐證明,策劃出四有(有目標、有空間、有基礎、有范例)表達,就能給學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自然更有助于果實的孕育、生長。
三、兒童的立場:果實生長的養料
對于果實的成長,土壤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而溫度也是相當重要的。溫度適宜,果實長得又快又好。而要想讓兒童語言的果實結得好,那就得注意調節好溫度,這溫度就是學生的表達興趣、欲望。調節溫度,就是激起興趣,挑起欲望。其基本原則就是表達本身一定要站穩兒童立場。
何謂兒童立場?教育是為了兒童的,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兒童出發。這就是兒童立場。那么,怎樣的表達才是站在兒童立場上的呢?
比如,《黃山奇松》(國標教材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6課)第二自然段是總分結構,作者先總寫玉屏樓前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然后分寫三大名松之奇。在解讀時,首先明確這段話得讓兒童懂得作者驚嘆于三大奇松之奇,用分析的辦法不行,兒童在分析的過程中就丟失了證明自己掌握和勝任這一學業的機會。其次,著力引導學生體驗三松之奇,明確此構段方式是先總后分,然后讓他們用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說說自己班里的奇人(或善人、怪人、慈善家等),出示“我們班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___ 人。_____ 。_______ 。_____?!边@一個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讓學生用這種構段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思。
再比如《霧凇》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是:三九嚴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
這是一個典型的先具體描述后概括描述的構段方式。我設計這樣的表達格式:______,這就是____ 。但是,表達的內容可以是物體、人、景點等。作為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的表達較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應該讓這種表達樣式存于學生心靈深處。
的確,學生習得語言的樣式多種多樣,但無論讓其運用哪種,都要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心靈世界。而表達最終形成的成果一定要為了兒童,即為了達成讓兒童的語言更加豐富的結果,因為語文教育主要就是為了兒童言語能力的提高;表達的整個過程都要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因為如果過程被成人控制,那么兒童立場無從談起;表達什么內一定要貼近兒童生活,因為語文教學要從兒童出發,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兒童的精神世界出發。
總之,讓兒童語言豐富起來是語文教學的獨當之任,策劃四有表達是讓兒童語言豐富起來的基礎,而站在兒童立場推進表達活動“讓兒童語言豐富起來”的必要條件。當然,語言的豐富只能在表達這一實戰中才能錘煉出來。
(作者單位:江蘇溧陽市外國語學校 )
本欄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