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在自傳《世界因你不同》里曾經這樣寫道:“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讓世界因為我們而不同,說得多好!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倘若能守護心靈的那份寧靜,學會有所選擇,有所舍棄,并善于思考,那么,教育,會因你而不同。
寧靜致遠
很多老師都會用“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來自勉,而走進今天的校同,卻又不難發現,許多老師仍抵擋不住社會的眾多誘惑,工作缺少上進心,每天看似忙碌實則應付,看似辛苦實則當著“搬運工”,看似勤奮實則低效。抑或人在曹營心在漢,身心躁動,做事敷衍,難以靜下心來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品味教育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思考該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方式。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分數唯上、名次唯上、榮譽唯上,功利思想比較嚴重。在這樣的喧嘩和熱鬧里,我不南地想對這些老師說幾句:趕快停下“匆忙”的腳步,稍微慢一點,安安靜靜地做個教師。自然地呼吸教育的清新空氣,做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在漫長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時刻需要這種平和的心態、淡泊明志的信念,用“教育的勇氣”抵御外界的干擾,撐起教育那片純凈的天空,營構一個綠色生態的課堂,給孩子讀書的優雅環境。
擇善而行
教育包羅萬象,其功能是全方位的,但又是獨特的,因為其目標指向是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使師生在課堂上呈現出自由、幸福、理想的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樣態。因此,教育是需要選擇的。
有人說,當下的教育不可以選擇,一切處在規則之中。我們培養的都是聽話的孩子。因為校長聽局長的,老師聽校長的,孩子當然得聽老師的。這話說得偏激了點,但也給了我們一點警醒:為什么有的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沒有選擇,教學方法沒有選擇,學生缺乏個性,教育質量一直低下?大家都說這肯定是校長的理念問題。那么,是不是校長沒有抓呢?不是!學校的學習活動不是很正常嗎?不是經常請進來,走出去嗎?不是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校本行動研究嗎?老師不是也采用了講學稿、導學案、活動單嗎?或許形式的東西常常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不難發現,校長也認真抓課改,而且抓了很多方面。可問題恰恰是:什么都是拿來主義,缺少自己的個性。由于不知取舍,不辨偽實,不思真假,才導致教師丟失了本色,學校沒有了特色。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只要兒童不能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并且受到心理偏離正軌的折磨,人類就將永遠是不正常的。”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當一開始方向就偏離軌道的時候,教師執行得越認真,偏離正確的航向越遠。
看來,教育不僅需要整潔優美的教學環境,而且“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認真選擇。教育,會因你而不同。
我思我在
葉瀾老師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中國古代素有“三耕”之說——“目耕”(讀書),“舌耕”(教書),“筆耕”(寫作)。作為一個教師,讀了一些書,每天都在教書,但是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呢?要使自己盡快成長起來,我們就要堅持反思。
作為教師,可以思考的東西很多:比如工作方面,可以如實地反思昨天:“走上講臺幾年了。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嗎?每天和孩子在一起開心嗎?孩子喜歡上我的課嗎?我的課得到家長和同行的認可嗎?我每一年都有進步嗎?與同事相處好嗎?在團隊中有威信嗎?……”有了昨天的回顧與整理。才能自信地面對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
或許這樣的思考,可以把理想中的我、現實中的我與別人心目中的我作一比較,尋找差距,明晰前進方向,提起教育的“精氣神”,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時刻思考這些,也才能領悟“我是唯一的、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樂的”之真正內涵,提升教育的幸福指數,真正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好教師從來就不是靠培訓造就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競賽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許,才是好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不要因為別人的期望值而改變自己的興趣,要追隨自己的內心,抓住一切去探尋生命的意義,總有一天,世界將因你不同。”誠哉斯言!讓我們寧靜致遠,厚積薄發,我思故我在,我內心的強大去化解生命中的遺憾,在課堂上不斷綻放我們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