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問題的出發點是鄉土價值的激活與重建,而鄉村教育問題的中心,甚至也可以說鄉村社會發展的中心,則是鄉村少年的健全發展與鄉村社會健全生活方式的引導與培育。有了健全的孩子就有了健全的未來,相反,沒有了健全的鄉村少年的發展,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種‘無后’的發展……”這是劉鐵芳教授的《鄉土的逃離與回歸》中的一段話。
這段話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草根老師,在我的一片小天地里,盡管物質不那么豐富,但我可以做一些有利于鄉村少年的健全發展、有利于引導與培育鄉村社會健全生活方式的事情。鄉村社會人文生態的失序不影響我做一個充滿理想、有所追求、熱愛學生、熱愛生活的老師,鄉村社會精神缺失與整體人格發展以及生命姿態的不健全,不影響我用真愛和付出去詮釋著這一份守望鄉村教育的幸福。
一、執著著做一個稱職的“種植家”
教育家葉圣陶曾這樣說:“一朵花,一棵草,它那發榮滋長的可能性,在一粒種子的時候早已具備了。但有些種子竟然不能發芽,便發了芽,竟有苗而不秀、華而不實的。這是什么緣故呢?先天的遺傳有什么不完全的地方,遭逢的環境有什么不適宜的地方,是一種原因;那從事栽培的種植家不知植物的可能性,橫加摧殘,又是一種原因……”
如果學生是那一株株纖細的植物,從家園移植到校園,那我們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種植家。我不能做一個不稱職的種植家。
、
小涵。一個熱情大方、組織能力特強的女孩兒,但在學習方面她要稍微遜色一些,有時候缺少一些自信。我把她“栽”在班級管理的崗位上。班級的每一次活動,不用我多操心,根據學校通知的要求,她會把活動開展得很好。好幾次,活動來臨,她主動策劃,回頭來報告給我:“老師,我這樣安排了,請您看一下,是否妥當?”看著她成竹在胸的樣子,真是苗兒挺壯。
班上這樣的事例很多,看著孩子們那么乖巧,心頭的責任更多了幾分。我要試著做一個稱職的種植家。雖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但也不遏制其可能性,試著漸漸改良那不良的遺傳和環境。相信,春日來臨時,我的園地里一定也會是滿眼的新綠。
二、努力著做一個盡職的“麥田守望者”
我們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遠地離開了家,到遙遠的都市里打工謀生了。這些孩子慢慢長大,父母成了他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就如缺少耕耘的孤獨的苗兒。面對這群留守兒童,我捫心自問:要給這些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揚起自信、堅強的風帆?
我想,我沒有能力代人耕耘每一塊麥田,但我可以做一個“麥田守望者”。和孩子平等相處,以朋友相稱,讓他們感覺到一份真誠和親切。當孩子犯了錯,一定留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愛,留給他們每一個可能轉變的機會。與孩子同行,不斷捕捉他們的一個個閃光點,點擊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甘于寂寞,靜聽花開,也許那時,我就成了一個盡職的“麥田守望者”。
三、奮斗著做一個幸福的“鄉村教育人”
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刻開始,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我可以不是最優秀的老師,但我一定要做一個讓學生快樂、讓自己幸福的老師。
身處鄉村的我,即使每天“起于辛勞,收于平淡”,也未曾放棄過心中的信念。走過的每一個日子,與激情為伍,與活力相伴,用心去體味那一份為人師的幸福。我喜歡著課后孩子們一個輕輕的擁抱、快樂著孩子們嘴角的一抹微笑,感動著下課鈴響后被他們團團圍住;孩子們也開心著我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切的眼神。
多少回,感動著一個個細節。有孩子天真地對我說:“張老師,有時候,你比我媽都還好呢!”一位家長知心地說:“老師。我孩子跟你可親了……”我感動著他們對我的一次次的信任。我深深明白:我面對的不只是班里哪一名學生的成長,而是每一個家庭的和諧,一個社會的發展。
作為一個默默無聞、不求索取的鄉村教育人,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業。有的只是每一天的繁雜瑣碎的工作。在這份繁雜中,體會到一絲幸福就夠了。對于整體的鄉村教育而言,也許我點滴的行動影響甚微。但是,只要我的行動能改變班上的幾十個孩子,那么我的努力縱然是蚍蜉撼大樹,我也樂意去開啟這一份可能,這樣的付出和守候就是我所追求的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自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