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新課改無疑是我國教育改革中最激動人心、最波瀾壯闊的樂章。然而,近幾年來,由于新課改未能很好地實現當初的理想,許多問題與困境不斷涌現,理論界與實踐界出現了一股強大的對新課改失望、質疑、詆毀乃至否定的言行。
2002年,筆者在本刊卷首語有一篇《課程改革呼喚理性精神》。今天,對待關于新課改日益升級的爭論和新課改的“膠著”狀態,我們依然需要理性精神,更加呼喚理性精神。
關于新課改的問題及困境,主要涉及:一是普遍認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提倡的理念(如后現代理論)不符合我國國一睛:二是認為新課改簡單地否定“傳統”,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了嚴重危害:三是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課堂教學“穿新鞋,走老路”的“形”“神”分離問題、課程資源不均衡問題、新課程評價制度不健全的問題等):四是新課改未能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應試教育、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問題)。
其實,只要我們認真仔細讀一讀國家發布的新課改的文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各學科課程標;隹等)以及深入實踐詳細考察,就會發現許多觀點是對新課改的誤讀甚至是曲讀歪讀。如關于“新課改理論基礎不符合國情”、“新課改否定傳統”等問題,是許多一線教師在未深入閱讀、理解和把握新課改文本本身的情況下,有意無意地把關于新課改專家個人化的“文本解讀”等同于新課改“文本”本身,將專家、學者個人尤其是一些“強勢學者”對新課改的解讀與國家頒布的新課改政策等同甚至將兩者相混淆,這就造成了理論上的誤讀和實踐上的茫然與混亂。
另外,關于新課改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以及未能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有客觀、公正的認識。我們認為,新課改的問題十分復雜,盡管這些問題都存在于新課改過程中,但若從這些問題產生的“時間”來看,有的是新課改之前就存在并延續至新課改過程中的(如應試教育、教育資源不均衡、課程評價等問題),有的則是新課改以后出現的(如理念與行為的落差以及理念的繽紛帶來的教師無所適從):若從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來看,有的并不是新課改本身導致的,許多觀點或爭論混淆問題性質及癥結,對新課改有不公正的質疑和非議。實際上,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盡管發生在“教育(課程)領域”,但它們絕不僅僅是“教育問題”,而很多是“社會問題”(發生在教育領域,但根子在社會、實質上是社會問題),如“應試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教師素質的提升”、“教育自主權”、“教育投入”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新課程無法解決、但卻在深刻地影響著新課程的運行。退一萬步講,即使沒有新課改,這些問題依然存在,并不會消失,甚至更加突出和尖銳,它們或早或遲總要爆發。我們不能把新課改理想化,新課改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是社會體制性問題、積重難返的問題:我們也不能指望一次課程改革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不能把體制性問題或別的社會因素引起的教育問題都算在新課程身上,這不公平,也不合理。
那么,作為我們——學校與教師——課程改革最為直接和最為眾多的主體,今后能夠做什么?實際上,課程改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今后還將繼續下去。我們應以“求真”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抱著追求真理、實事求是、勤于反思、獨立思考、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既在準確、深刻領會新課改的新觀念、新精神、新做法的基礎上,充滿熱情與信心地大膽實踐,又實事求是地結合各地實際,扎實穩妥而不盲目地推進改革。我們應當努力把握改革中的“永恒”,在“變化”(改革)中追求“不變”。所謂“不變”的是學生的發展,即全面和諧自主的發展。
總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題,發展是硬道理,抓住一些“不變”的要素,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才是我們應對任何教育改革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