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校長流動既是防止校園腐敗的滋生,也是對校長的保護。作為學校里最大的“官”,加上校長負責制的“尚方寶劍”,校長的權力在校園內是至高無上的。雖然也有工會、職代會等組織形式的制約,實際上往往名不符實,并不會對校長造成多大的監督效果。這樣,就很容易滋長校長的權力欲和占有欲,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樹權威,打壓異見教職員工;或者為個人謀求經濟利益,為“身邊人”提供腐敗的機會:或者在學校發展的重大決策中獨斷專行,情緒化管理學校工作,造成決策失誤,發展脫軌;等等。特別是在某些地處偏遠的基層學校,天高皇帝遠,校長甚至成為校園一霸,肆意妄為,無人監管。還有一種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某些教育工作者,個人業務能力不強,專擅人際公關,看到當校長有油水可撈,便想方設法謀得校長職位,這樣的校長上臺,大搞“人事”,不懂教學,師生的日子不好過,學校的發展被遏制,有些學校越辦越差,甚至垮掉,這也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些“書生型”的校長主政,由于長期待在一所學校,在監管乏力的狀態下,也容易滋長權力欲,侵蝕公共利益。所以,換一個角度看,校長流動對校長自身同樣有好處。
校長流動,益處多多,但是,帶來的副作,那也是顯而易見的。校長職位易主,學校領導班子往往也隨之“大地震”、“大換血”,即便是學校領導班子沒有大的調整,上下一班人大多也會扮演“墻頭草”的角色,唯新校長馬首是瞻,前任校長的苦心經營隨后付之東流。學校管理的交割和轉換,肯定會形成學校發展斷檔的不利狀況,打斷學校的正常發展節奏與指向。如果繼任校長認同前任校長的管理理念,算是學校的幸事,雖然還會有規章制度等的修改、調整,全局上對學校干擾不大,就怕繼任者玩起“前人栽樹后人砍樹,的把戲,把學校既往掀個底朝天,所有東西推倒重來,工程浩大不說,一定會傷了學校的元氣。什么是學校的元氣?就是學校的文化。條條文文可以隨時制定、修正,而學校文化一旦失去根基,就等于學校沒有了血脈。沒有了血脈,學校便失去了生機與活力,沒有了生機與活力,學校就不會再發展再成長。
圣人日,凡事皆有度。校長流動后,如何讓學校發展有根基,學校成長有生機與活力,關鍵要把握好度。首先,流動誰,要有度。上級主管部門要做好校長的監管和評價工作,根據學校的發展狀況和師生的意見建議,適時調整校長位置。流動誰,不能根據上級部門的工作需要安排來確定,而要緊緊結合學校發展和師生的需要而定。那種為了平衡機關內部人事安排而次生的校長流動是不合適的。其次,多長時間流動,要有度。校長的管理理念、能力和水平有差異,要給校長足夠的施展才能的時間和機會。不搞一刀切,不一棒子打死。有的校長做事雷厲風行,大刀闊斧,有的校長深思熟慮,步步為營,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所長,要盡量尊重校長的工作作風,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學校發展途徑。再次,往哪流動,要有度。一般來說,好的學校會吸引更多的校長來競爭,底子厚,形象好,有面子,利發展,易出成果;相反,薄弱學校的校長位置常常無人問津,大多是無可奈何之下勉強而為之。這樣一來,校長流動反而加劇教育資源失衡,造成更多的教育問題。還有,如何流動,要有度。有的校長善于錦上添花,把好學校辦得更出色,有的校長頗有扭轉乾坤之術,能讓薄弱學校換新天,有的學校需要長于經營文化的校長,有的學校渴求富有管理之道的校長,等等。一個蘿卜對一個坑,校長流動恰到好處,必然是枝更繁葉愈茂。
此外,要做好校長流動的監測與評價,建立健全校長流動經驗和成果的研究和推廣,推動校長流動機制規范化、體系化和科學化建設。顯然,校長流動不只是與校長有關的事兒,事關教育事業的全局。下好校長流動這盤棋,確保校長流動高品質運行,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對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