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第二中學)在傳統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基礎上進行創新、突破與發展,推行了“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由全校18個教學班每班推選不同層次學生6人,建立班級課堂評價小組;在動員全體學生的基礎上,召開評價小組成員專題會,培訓和指導具體的評價要求;每周由學生自主選擇5節課進行評價,定時定點上交相關教師匯總,由老師錄入電腦,統計出學生評價中“不滿意”的人次,隔周網上公布,領導和教師可隨時上網查詢。
這一創新無形中使全體教師改變了許多教學中的違規事件,沒有了罰做罰抄現象,沒有了體罰、心罰現象,沒有了題海現象,融洽了師生關系,教學中許多無謂的矛盾消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離真正的有效教學前進了一大步。總結這個做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評估理念人本化
評估是主體在事實基礎上對客體的價值所做的觀念性的判斷活動。主體的價值信念和價值目標,在評估活動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具體到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活動中,持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質量觀,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質量評估結果;反之,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活動,就有相應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觀。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活動的實質,就是教育深層上的教學思想的具體化和現實化。
學生自始至終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的教學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因而對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最有發言權。“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內涵,就是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估,使教師更加重視教學對象的需要,更好地滿足教學對象的需求,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并在教師指導下發揮學生能動學習的主體性作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通過評估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也提高了學生參與管理和全面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生為本”既是一種價值判斷,也是一種方法論,落腳點在“學生”,歸根到底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評估體系科學化
科學的評估體系是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前提與根本。如果體系本身缺少科學性,就很難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我校“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從兩個方面體現了評估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一是多主體評估模式。以學生評估、同行評估、專家評估組成三維評估體系,評估方案做到各有側重。學生參加教學全過程,對授課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最有發言權,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應以學生評估為主。但學生對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并不是很了解,他們往往會根據個人的喜好來評估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同時,他們對課堂所涉及的學科知識也沒有較深的研究,涉及這些方面的內容時,難免有失公正。教學專家和同行對相同學科專業理論都有較深的研究,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由他們進行評估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然而,專家和同行評估,由于人數較少,覆蓋面又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還有受非教學因素如人際關系、個人偏好、業務水平等影響的可能。因而,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以學生評估為主,專家及同行評估為輔,建立由學生評估、同行評估與專家評估=三部分組成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模式。
二是各種評估方式和評估內容在評估結果中所占的權重,力求遵循教學規律并涵蓋教學全過程。指標內涵簡介的描述,力求使用學生易于理解、簡潔通俗的語言,并從學生的判斷能力著眼,便于學生觀察和打分。
三、評估過程公開化
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面臨著一個嚴峻問題——如何獲取與處理評估過程中的大量數據。傳統的操作手段顯然難于應對。因此,我們創建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管理信息系統,利用校同網平臺實現教學管理的網絡化和信息化,使評估過程簡單、明了,并使用計算機對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果進行輔助統計,有效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制度的高效運行。
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管理信息系統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從目前的校內開放到走向將來的對家庭、社會開放,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四、反饋渠道常態化
我們積極利用校同網絡,把評估結果掛上校園網,形成網絡查詢系統。這樣學校管理層可以隨時查詢全校的情況,為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提供有價值的科學依據。
同時,每位教師也可以查詢自己的情況。每位教師的評估結果有學生評分和等級,除把主觀評估中學生定性部分的意見和建議經綜合后分別公示到“教師辦公系統”,還把學生原汁原味的意見分別匯總,經學校管理層審閱后反饋給教師本人。教師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具體意見,從而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教師揚長避短、有針對性改進教學提供依據。被評教師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由教師本人向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小組遞交書面復議申請,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小組進行復議,后將復議結果通知教師本人。
五、結果利用規范化
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目的是診斷和改進教學,只有充分運用評估結果來激勵和約束教師的教學,才能使評估具有更大意義。利用評估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建立有效的教學活動激勵機制。每學期進行的“優秀教師”的評選中,運用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果,實行“一票否決制”。并召開表彰大會,授予流動獎杯,張貼光榮榜,頒發證書,唱響教學主旋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教師奮發向上,形成人人爭當優秀的教學氛圍,使教師由“不在乎”到高度重視評估。評估結果為“優秀”以上的教師方可獲得參加優秀教師等榮譽評選的資格。學校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所設立教學先進的評選由教務處負責資格審查和主持評選,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等級為優秀的教師才有資格參評。評估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中教學方面的重要依據,作為職稱評定條件的一項。每年由教務處向學校職稱評審委員會提供,否則視為缺項。破格晉升職稱的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結果必須為“優秀”以上。
二是建立規范的教學行為約束機制。在職稱評審及其他教學評獎項目資格申報中,對課堂教學質量達不到要求的教師實行“一票否決制”。對在評估中發現問題的教師、評估結果差的教師,及時由校領導、教科室主任等給予幫助和糾正。
由于這項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操作方法和細則內容,缺乏科學的論證和分析,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是提高學生評估小組的能力,在人員結構、評估內容、學員培訓上花大力氣,確保基礎工作準確性;二是就調研發現的幾個普遍性主要問題,成立專項課題組深入研究,尋找恰當的解決問題的途徑,探究課堂創新的教學模式;三是組織全校教師就主要存在問題開展學術沙龍,進一步碰撞思想,統一認識,盡早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四是將學生的“不滿意”指向具體統計到老師,嘗試信息反饋、跟蹤調查,重視個案研究。
(作者系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第二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