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人聲鼎沸,一片喧騰,各個班級都在歡慶元旦。隨著人流,我漫步園內,錯落有致的教學樓,干凈整潔的過道,豐富多彩的墻壁,隨處可見的植物、玩具,獨具匠心的布置讓置身其間的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童心怦然蕩漾……
在與吳園長不多的接觸中,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干練清爽的職業裝,深邃敏捷的眼神,舉重若輕的大度。隨和親切的微笑……究竟是什么讓吳邵萍園長成為幼教界的領軍人物?我留意到吳園長這些不同的姿態——
“請”字當前。無論是對幼兒,還是對老師。吳園長總是保有著一種“請”的姿態,與大家平等對話。對待幼兒,吳園長總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平視對方,傾聽孩子的心聲。’她尊重幼兒和老師們的想法,這個姿態讓她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作為教師最應做到的就是尊重。小學教師的工作便是和未成年的孩子打交道,“平視”“下蹲”“請”,看似簡單的一個神情、動作和體態,但是卻傳達給了學生許多的信任和尊重。這份來自老師發自肺腑的尊重,一定會讓學生受益終身。所以,從現在起平視學生說話,蹲下身來傾聽,多對學生說幾個“請”字。
隨時去“擦”。走近北幼,你會看到個個孩子都非常的干凈整潔,因為這里不僅教學水平高,保育工作也很到位。這和吳園長的以身作則是很有關系的。幼兒常常會拖著鼻涕,流著口水,或是嘴邊還有些米粒等,吳園長總是隨身帶著一包餐巾紙,碰上這些情況就會立刻拿出來給孩子擦干凈。看到衣著不整的孩子,吳園長也會伸出手幫忙理好。一包普通的餐巾紙,一個簡單的動作,真正溫暖著每個幼兒和家長的心。
教育無小事,“親其師信其道”。真正關心學生就落實在這些細微處,就體現在這些被別人忽視的地方。作為小學老師也應在教育工作中力圖體現這一點,關注學生的喜怒哀樂,關注學生的點滴成長。做一個教育有心人,一定會有許多的教育奇跡產生。有時候,奇跡就是堅持不斷地做好細節。
用心傾“聽”。吳園長除了經常上示范課外,她還堅持每周聽多節青年教師的課,特別是新教師的課。她一心撲在教師的專業成長上,力求讓年輕教師少走彎路,多走直線,快速適應幼教工作。這樣的聽課和示范。讓新老師能夠感性地認識幼教工作,從而更加從容地勝任工作。除了用心聽課之外,吳園長還用心傾聽幼兒的聲音和老師們的心聲,與大家相處和諧。吳園長既是青年教師的師傅,同時她也虛心請教自己不會的內容。學習之風在北幼盛行。
作為教師除了通過言傳身教之外,還有一項基本功就是——聽。聽是一種學習,聽是一種思考,聽是一個慢慢消化的過程。多聽別人的課,多聽別人的意見。當我們用心傾聽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新的靈感隨之而來。
“慢”工出細活。吳邵萍園長非常喜歡日本學者佐藤學的一句話:“教育屬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發展越緩慢越好,在這種緩慢中才能沉淀一些特別有價值的東西。”吳園長是一位科研型、智慧型的園長,在開展教科研實踐中,她總是力求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做研究。幼兒發展的點點滴滴都成為她研究的對象:這個孩子為什么哭?那個孩子為什么會跌一跤?如何引導孩子畫好兔子?如何引導孩子觀察春草?……吳園長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說話果斷干脆的人,但是對待孩子卻是輕聲細語,慢慢說話。當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碰到問題。灰心失望的時候,吳園長也會及時出現并連聲說道:“不著急。不著急。我來看看。”這句話就讓老師們仿佛吃了定心丸,重燃信心。
寫到這兒,我想起了張文亮博士的一首詩——《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詩中說道:“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是啊。只有慢慢來。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會變得浮躁,為了緊跟時代的步伐,有些教育研究也變得速成而功利。我們要學習吳園長潛心、醉心于教育研究,研究無小事,慢慢來,等待思想的沉淀。
吳邵萍園長還有很多不同的姿態深深地觸動我。感染我。幼兒教育也好,小學教育也好,雖然教育的對象和內容各不相同,但是我們的追求都是共同的。不同的姿態,相同的追求——正如吳園長自己說的:“熱愛孩子是教師的道德底線。了解孩子是教師的應盡義務。發展孩子是教師的永遠追求……”
(作者單位: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