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是否需要上課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支持者和反對者各執一詞,理由似乎也都非常充分。
主張校長上課的人為數不少。其中以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者居多。他們的基本理由是兩條:一是認為如果校長不上課就丟掉了當年學科教學的看家本領(大多數校長是教而優則仕),多了一位校長的同時,就少了一位優秀學科教師,實在是可惜。二是認為如果校長不上課,長期下去必然會脫離教育教學,失去對教育教學的領導權,逐步演變成外行領導內行。反對校長上課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中中堅力量是一線的校長。他們的基本理由也是兩條:一是校長沒有必要上課,因為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學校管理而不是學科教學。二是校長也沒有固定的時間上課,忙于開會,疲于應付,即使上課也是誤人子弟。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命題,誰也說服不了誰。大多數校長的確就是因為教學業務能力突出逐步走上校長崗位的,如果不堅持上課,特別是不從事原有專業課的教學,對學校和個人都是資源浪費,也不利于校長學科教學專業的發展。但問題是,如果校長堅持上課和從事學校管理發生矛盾,魚和熊掌是否需要兼得?是否可以兼得?怎樣兼得?對于校長而言,這兩者又孰輕孰重?現實中的確有許多校長目前仍在堅持上課,學校也管理得非常好,但如果他們不上課。學校是否會辦得更好?反之,現實中也有不少校長根本不上課,學校也管理得不錯,但如果他們堅持上課,學校是否可以錦上添花?
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狀,除了因為就這個話題討論的空間較大外,還因為雙方看問題的角度、思維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正本清源,從問題的源頭進行探討,按同一維度進行思考,也許對此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需要關注的本原問題是:校長的專業是學校管理還是學科教學?
如果校長的專業是學校管理,那么我們需要確定的是校長上課是不是學校管理專業的內在規定。如果是學校管理專業的內在規定,那么校長就必須上課,不然,校長的專業發展水平就達不到應有水準,學校管理也上不了檔次;如果不是學校管理專業的內在規定,那么校長就沒有必要一定要上課,至少上不上課可以由校長自行決定,沒有必要像有的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那樣強行規定校長必須上課。
如果校長的專業是教學,只有把課上好(或至少要上課)的校長才能管理好學校,那么校長就必須上課,不然,校長所謂的專業化水平只會越來越低。
贊成校長必須上課的人中,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者)并沒有把學校管理作為一個專業對待(至少潛意識中是這樣)。他們首先認為只有學科專業發展水平高而不是管理水平高的人才有資格當校長,學校管理比學科教學要簡單許多。所以不少地區提拔校長時對其學科教學水平都有嚴格限定(如必須是一定級別的學科帶頭人等),并作為一票否決的內容,而對其管理水平并沒有硬性的規定和嚴格的考核。其次認為只有堅持上課,認真研究教學的人,才能管理好學校,才能成為好校長。言下之意。不懂教學怎么可能懂管理。第三,許多政策對此也有不同程度的導向。如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至今還沒有過學校管理這個專業。不上課的校長評職稱時還必須掛靠某一學科,臨時抱佛腳或瞞天過海才能如愿以償。校長參加特級教師評定更是尷尬,如果不上課,從理論上講就連資格都沒有。有些原來在學科教學上很有造詣的校長為了評特級教師只能臨時重操舊業,等證書到手,為了學校管理再恢復常態。如果教育管理部門把學校管理看成是個專業,至少可以像有些省市那樣進行特級校長的評定(如果校長上課,也可以同時參加特級教師的評定)。
在我看來,校長的專業不但是學校管理,而且校長上課也不是這個專業的內在本質規定。換句話說,校長上課并不是校長管理好學校的充分必要條件。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校長進行學校管理必須具備特定的知識和相應的能力。特定的知識包括基本的管理學常識、學校發展的一般規律、學校運作的基本程序等。相應的能力包括掌控局面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協調溝通的能力、改革創新的能力等。雖然從事學校管理和從事學科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某些知識和能力是相通的,但相當一部分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并不是每個教師都必然具備,也不是教師成為校長后就自然掌握的。管理和教學是兩個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行當,需要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技能,這也就能解釋不少優秀教師(包括特級教師)為什么當上校長后,仍在堅持上課,課也上得不錯,但學校管理得并不怎樣,甚至不能勝任校長崗位的原因。
二是校長上課并不是學校管理專業內在的基本要求。衡量上課是不是學校管理專業內在規定的標準是:校長上課后其管理知識是否會隨之豐富,管理能力是否會隨之提高,管理水平和質量是否隨之提升?如果會隨之豐富、隨之提高、隨之提升,那么就說明上課是學校管理專業的內在規定。反之,上課就不是學校管理專業的內在規定。很顯然,答案應該是后者。上課和學校管理雖然并不是風馬牛不相及,但也沒有直接的內在邏輯聯系,能上課不一定能管理,會上課不一定會管理,優秀教師也不一定能成為優秀校長,而且現實中的確有許多校長根本不上課,但并沒有妨礙他們成長為知名校長。
所以,我不但不贊成校長(特別是新任校長)上課,相反,主張校長必須花時間、花工夫學習管理學校的基本知識,磨煉管理學校的基本能力。如果因為上課會影響管理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掌握。學校管理就應該成為校長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如果校長不上課就因此不能繼續成為優秀學科教師也不必可惜和后悔,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成為優秀校長比成為優秀學科教師能讓更多的孩子受益終身。
主張校長堅持上課的同志中相當一部分人是擔心校長不上課會因此脫離教育教學,成為外行,失去對教育教學的領導權。這樣的擔心表面看起來并不多余,但實質上沒有必要。校長上課的確能直接了解教育教學情況。但了解的也只是自己任教班級的情況。更何況親自上課并不是校長熟悉和了解教育教學情況的唯一途徑,校長還可以通過隨堂聽課、參與教研活動、從事課題研究等形式,達到了解信息、掌握情況、發現問題、破解難題之目的。校長不上課,不但照樣可以了解教育教學過程、熟悉教育教學情況、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感悟和把握教育規律,而且對教學工作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比親自上課做得更靈動、更全面、更專業、更深刻。不上課校長也許不能稱之為或不大可能成為教學的實踐專家,但憑其原有的功底以及對教學工作可能的了解和研究,并不會影響其對教學和課程的領導,也不會影響其成為教學研究專家,更不會影響其成為管理專家,更何況學校管理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專家而不是教學專家。校長不上課從根本上講并不會影響校長對教育規律深層次的把握。如果說校長也需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話,一定需要“上課”的話,那么校長上課的地點不是教室,而是校園,上課的內容不是學科教學,而是學校管理。
當然。就某一校長、某一學校的校長而言,要不要上課還應視情況而定。
如果校長對學科教學比較感興趣,而且上課也不會因此影響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校長不妨去上課:就目前的評價體制而言,如果校長想參加特級教師等的評定,為自己謀點“私利”,不上課可能也不現實。如果學校的規模較小,學校管理工作頭緒不多,學校管理工作對于校長而言綽綽有余,校長上點課也是應該的;如果課堂教學是學校的薄弱環節,而校長又是學科教學高手,校長上課就可以作為教學管理的重要資源和巧妙手段;如果新到一所學校擔任校長,課堂教學又是校長的拿手好戲,為了獲得教師的認可,校長就可以通過上課給教師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這雖然有點功利,但畢竟也可以作為學校管理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