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助山洞隱喻:亮光在我們的背后。所以,我們常常要向后看,才能發現真實,朝向明亮。工作至今,我常常是以一個逐日者的姿態在跋涉追趕,今天借這樣一個機會,對自己進行一次盤點,回首光亮處也三省吾身。
專業視野草根情懷視野決定高度。專業成就卓越。10余年校長和10余年教育局副局長的經歷告訴我,一個優秀的教育管理者,必須堅持“思想的領導”。“行動研究者”,是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茶能醉我何需酒,書能香我何需花”。面對忙碌的行政工作和紛繁的教育教學改革,我且行且思,始終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態:專業視野和草根情懷,堅持從行政領導走向專業引領,從“居高臨下”走向“共生共長”。
作為首批國家級課程改革實驗區,在新課程實驗中,我始終認為“現代學校制度”要為新課程保駕護航,嘗試校長“直選制”、教師“輪崗制”,提出“關注主體、關注薄弱、關注過程”;我始終堅持把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作為一個研究的過程,提出了“均衡、常態、高效”的研究目標,“課程、課題、課堂”的研究視角,“區本、校本、師本”的研究思路,“問題研究、草根研究、行動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色、文化、品牌”的研究方向。我主張,研究不是為了“研究”,研究要轉化為生產力,要促進教育的深化、學校的進步、教師的成長,最終促成學生的發展。
專業視野、草根情懷,促使我既能仰望星空的博大、深邃,又有腳踏大地的平穩、厚實,它匯集成我血液中昂揚向上的因子,融化到自身的修習、務實的踐行中,成就我教育道路上一份自覺的追求,一場職業生命的豐富與充實。
課程管理課堂本源
課程是課堂的引領和規約,課堂是課程的意義,是抽象的課程土壤開出的一朵具體的花。
課程應該回答哪些問題?課堂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這始終是占據我心神的一個話題。我們最終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民主、和諧,充溢自由?如何使這個課堂中走出的人挺立、偉岸而豐厚?
我始終堅持:課程管理,課堂本源。于是,我與校長、教師建立起教育教學改革共同體式的伙伴關系:提議“局長公開課”活動,提倡教研員要“重心下移,位子前置”,提出重組課堂要素,重建課堂審美……
我始終堅信:只有到教育的前沿陣地才能認識教育。于是,我在課程管理者和課堂實踐者的角色中穿梭,這是我視域的變換,更是我工作的軌跡。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規范化,課堂變“學堂”,張揚教師個性,產生學生思想……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意見,“三品”課堂校本實踐,72條課堂教學建議……廣博到精深,宏大到細微,上下求索;我把管理和研究的根深扎在課堂,每學期聽課保證在60節以上,和教師們聊課,做課堂宏觀描述與微觀點評;為老師們講課,從課程的規劃設計到課堂的現場實施。我相信,課程是視角,審視的是具體的課堂,活生生的課堂也因為課程觀的審視,而變得更加科學高效。
紀伯倫在歲月的蒼茫中曾發出這樣的質問:你們何不讓我遠離那不哭泣的智慧,不微笑的哲學,不向兒童彎腰的偉大?哭泣的智慧、微笑的哲學、向兒童彎腰的偉大,這是一個終身為教育獻身的人內在修為的要素,更將融匯成一個教育人的不悔情懷。朝向智慧、朝向科學,這是我把握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服務學校、服務教師,這是我秉承的教育行政者的服務理念;心系兒童,心向未來更心向當下,這是我執守的教育信念。我的未來:做一個教育原野上的勞作者,在思與行之間,耕耘,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