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校長不愛課堂有許多理由。許多教師做了校長之后就有去學術化、去教師化傾向。這種現象非常值得研究和關注。
其實大多數的校長本來都是業務尖子,做校長其實不是強項。校長不能進課堂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都有,我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有一部分校長主觀上就不想上課。這在農村、偏遠地區或薄弱學校居多。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一些教師做了校長之后,教育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把校長當“官”來做,工作方式甚至包括待人接物,都是取法行政化,甚至官僚化。其二,想上課卻很無奈。有些校長因管理的方式方法問題,糾纏在事務之中難以脫身,久而久之,業務荒廢,上課堂已經再也找不到感覺,尤其是沒有時間纏磨學生,成績上不去,考不過普通的老師,很尷尬,于是越發害怕上課堂。其三,真的沒有辦法上課。現在學校不是一個自立自為的主體,受制于外部的事情太多,校長常常忙于應付各種檢查驗收評比,無法脫身,很多事需要親力親為。
進而不“浸”才是真“進”。校長關注課堂但不能沉浸于課堂。我一向鄙視把校長當官來做,官僚式的校長是不足取的。他們也獲取不到校長的意義和價值。正如前面所說,校長來自優秀的教師,許多校長與課堂有不解之情。現實當中確實有一些校長,盡管做了校長,對教學仍情有獨鐘,本應褒獎。但也有一些校長由于過度關注教學,整天埋頭教學,忽視或無暇對外交際與協調,結果學校對外處處碰壁;或缺少對管理的研究與有效實踐,結果教學也沒有抓好,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書呆子式校長是發展不了學校的。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學校管理是一門科學,是包含教學在內的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課堂完全可以替代的。它需要校長付出全部的精力,執著地追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要做“整個的校長”。因此,校長進課堂,不要浸課堂。校長不進課堂(認認真真上一個班級某一門課),抓好學校的管理,其實是為了所有老師更好地進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在現實背景下,校長既要善管理,又要懂教學,這才是一個好校長。懂教學的校長一要有知性自覺。這種知性自覺,就是要有課程意識。二要有課堂精神。要以教育家的情懷,敢于下水,搞調查研究,深入教師、學生,研究教學,解剖麻雀。貼近教師,獲得管理智慧。三要有課程能力。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擁有課程能力,那么校長應該擁有與時俱進的課程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專業技能、智謀技能、綜合研究的能力、交際技能,還包括人格層面的個性(感受性、決斷力、靈活性)、動機以及自我教育力(上進心、自我實現、自我陶冶、自我控制力等),不斷變革自己。
給校長一點能進課堂的理由。任何一個人的發展,總是離不開他所交往的人和環境。現實背景下,校長不上課不行,因為上級有文件規定,不管學校什么原因,校長不上課,評先進、晉升職稱就會被人揪“辮子”。校長要上課,還要出成績。校長表面上很風光,其實,校長是一個最需要關注的高焦慮群體。因此,校長發展需要良好的支持性環境。首先,教育行政要解放校長,為校長主動辦學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英美等國家行政服務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即把學校當作值得尊重的主體,沒有我們那么多的檢查考核評比,對學校的訪問服務等都要事先預約,別把干擾當服務。其次,校長要自我解放。校長應該改進管理方法,學會分權,建章立制,從事務走向研究,鉆研業務,成為教學的行家里手,真正建立自己在校內的專家影響。其三,變管理為領導,基于員工的個性與特點,創造性解決問題,積極挑戰與激勵。其四,呼喚建立一種機制,即校長專業化。事實上,既教好書,又把學校管理好并非易事。還是管理專業些。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校長都像魏書生、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我覺得他們是特例。
對于校長上課問題,我認為教育行政部門不應該作出硬性規定。要給校長一個選擇的余地。當然。校長應該擁有專業的情懷,不忘出身,不忘本色。校長要在兩者之間,因校制宜,因人而異,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