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進課堂,本是個毋庸討論的話題,這里面涉及兩個基本概念,一是“校長”,二是“課堂”?!靶iL”的角色定義是“學校負責人,主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其他行政工作”。毫無疑問,校長不是職業管理者,是“主持”者,是領導、組織、協調教育教學工作的人,這樣的角色定位,決定了校長應該熟諳教育教學之道。而且,在當今的教育體制下,學校管理的核心任務,還是教學管理,而教學管理的主要任務在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需要的是專業化知識的支撐和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校長即使要面對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務,也不能忽略對教學的研究,不能遠離課堂?!罢n堂”,本指課堂教學,是指具體實在的教學活動,針對校長而言,“課堂”的含義,應該有所提升,一方面指校長作為一名專業化的教學人員,應該有自己的學科教學方向;另一方面,課堂應該作為校長的一個研究方向,研究本校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尋找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提升本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谏鲜龇治?,校長和課堂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校長必然要進課堂,但進課堂的目的和途徑應該有所不同。
“一把手”進課堂要有研究意識。“一把手”理應成為“課堂”的“一把手”,也就是要成為課堂教學的行家、專家,即使現在不是,也要努力研究課堂,取得領導和指揮課堂教學改革的發言權。一把手進課堂,應該從某一具體學科的教學中,衍生出對教學的思考。結合本校特有的師資、生源、教學傳統、課堂特色,加以改進和創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在改良教學的思想碰撞中,和教師之間建立更多的話語渠道,發揮教師的群體智慧,形成良好的教學教研氛圍,營造讀書治學、成才成長的良好環境。一位研究型的校長,可以帶動一個研究型的團隊,可以造就一所研究型、學習型的學校,這樣的學校,必然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和未來發展力。這也是“一把手進課堂”的宗旨所在。
“一把手”進課堂要有管理意識。“一把手”胸中要有學校工作的全局,要有管理意識。作為校長,肩負著管理學校的重任,而學校管理的原點就在“課堂”。因為,“課堂”的改變,涉及學校的管理理念、制度設計、課程實施、文化建設,涉及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可以說,“課堂”的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誰改變了課堂,誰才能真正撬動課程改革,才能真正實施素質教育?!耙话咽帧边M課堂,以研究課堂、變革課堂為核心,審視學校的整體改革,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責無旁貸。
當然,從目前學校管理的實際來看。對校長的要求不能等而視之,現在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還是存在的,甚至在某些地區、某些方面,還很懸殊。有的學校辦學基礎很好,師資精良、校風純正、質量上乘,這樣的學校,校長的主要職責,在于研究學校的課程改革如何推進,如何促進學校的高品位、可持續發展,當然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到“課堂”上去,牽“課堂”而動全身,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創新中,尋找學校發展新的支撐點。也有一些學校,抱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校長決心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對教學形式作徹底的革命性的改造,擺脫學校面臨的危局,謀求學校的新生。在這種情況下,校長往往把管理的主要精力自覺地投放到了課堂中,課堂成為校長關注的焦點,校長身先士卒進課堂,為廣大教師趟開一條先河,就顯得必然而且應然了。但有些處于特殊發展階段的學校,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并非在于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也不在于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而在于學校的內部管理混亂,人心渙散。這時候,學校管理的核心,當然在于如何構筑學校文化,如何協調學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如何調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在此種情況下,學校的管理更多地依靠校長的人格魅力和管理智慧,這個時候要求校長身先士卒進課堂。要求校長將管理的重點放在課堂教學改革上,就顯得有點不合時宜了,當然,通過加強對教學的管理,適時發揮校長進課堂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也能夠起到凝聚人心、凈化氛圍的作用,因為,在學校工作上要取得突破,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
“一把手”進課堂要有效率意識?!耙话咽帧边M課堂。不是完全用規定的工作量來衡量的,不是在規定的時間里,上的課越多越好,“一把手”既是戰斗員,更應該是指揮員,我們需要的不是埋頭上課的校長,需要的是抬頭看天的校長,勞模型的校長固然可愛,但專家型的校長更能帶動一個學校向未來發展。
對“一把手”校長進課堂而言,效率有這樣幾個維度:一是有效完成自己所從事的學科教學。確保學科教學質量,不能誤人子弟。二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可以采用課題推進、專題教學的方法,制定包括學科教學、教學研究在內的,以學期、學段整體推進課程改革為目標的教學規劃,可以和相關教師組成課題協作組,當“一把手”校長不能按時進課堂時,教學計劃、教學工作能夠得到及時的實施,避免“一把手進課堂”流于形式和無序操作。三是“一把手”校長要常謀改進教學之策,如果“一把手”校長在課堂中,能夠抓住教學的本質,教給學生最有價值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一把手”進課堂要有自覺意識。乍看之下,“一把手”進課堂,似乎有點沉重,好像我們的“一把手”們未必很情愿。未必很自覺,是被趕著“進課堂”的。其實“一把手”進課堂應該很簡單,很自然。只是,考慮到“一把手”工作的特殊性、職責的多重性,我們需要給“一把手”進課堂寬松的輿論環境,也希望“一把手”們把“進課堂”這件事看淡一點,“進課堂”時輕松自然一點。作為一名校長,課堂上和學生親切交流,課后和老師相互探討,這也是校長職業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啊!學生畢業以后,未必記得你是他們的校長,但他們會永遠記得你是給他們講課的老師。
綜上所述,“一把手”進課堂本是不爭的話題,在如何進課堂上,我覺得應該根據校長進課堂的目的和特點來設計,不能一概而論,要遵循適合的原則。
適合的含義是適時、適地、適度,發揮“一把手”校長的特長。適時指校長進課堂,除了日常的課堂教學任務以外,也要能夠把握時機,尤其是在課程推進、課堂教學專題研討的過程中,“一把手”校長如果能夠在學期初,或者在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中,上一些示范課或研究課。效果將會更好,教師對此可能也更期待。適地指校長進課堂不但要進得了自家的課堂,也要能夠在公眾舞臺上展示教學,這也是提升學校品牌的舉措,我認為,“一把手”校長應該要有這樣的膽氣。其實,大家放開心態,互相借鑒,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教研氛圍,“一把手”們就可以微笑著走上講臺了。適度是指“一把手”進課堂不必要拘于一定課時數量,看各位“一把手”們的工作實際,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同時,也要發揮“一把手”校長的特點,研究課堂、引領課堂是原則,有些校長擅長理論研究,不妨多給教師們開點理論講座,有些校長擅長課堂實踐,不妨多上一點觀摩課,有的校長擅長帶培教師,不妨多組織青年教師開展相關研究??傊?,圍繞以教學為中心這個主題,“一把手”校長進課堂的方式可以很多樣,以適合為標準,有些硬性的規定,如“普通高中或完中校長每周任課2節以上,初級中學校長每周任課3節以上,小學校長每周任課4節以上”等,我以為是不太現實的,教育很多時候離不開良知的覺醒,校長進課堂,也包含著校長對課堂、對教學的自覺關注,也是一種教育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