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什么工作是最重要的。作為“一把手”校長的主要職責就是要從繁雜的事情中區分出哪些問題是主要矛盾,哪些問題是次要矛盾,從而善于抓主要矛盾。
不同的學校,校長面對的矛盾是有所不同的。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城市學校,不存在生源問題和教師流動問題,校長的主要精力可能比較能夠集中在課程領域,課堂教學理所當然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農村學校,特別是那些經濟比較薄弱的農村學校,用比較大的精力考慮教師隊伍的穩定可能是更重要的。就像上世紀80年代末期,筆者就任一所中心小學的校長,這所學校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學校不注重與政府和社會上的一些關系,導致經濟狀況比較差。而課程與教學方面相對比較穩定,教學質量與同類學校相比還有一定的優勢。這時,作為一把手的校長,不可能把重點放在課堂,而是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展開各種社會關系的處理。事實上,不到兩年,由于全方位的外交活動,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學校之間存在千差萬別。不同的學校存在不同的矛盾和問題,如果校長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不利于學校的發展。
不同的時期,學校的主要矛盾也是大相徑庭的。筆者剛到實驗小學時,遇到的主要矛盾不是課堂問題,而是教師的積極性調動得不夠好。于是在一年后,筆者帶領整個團隊啟動分配制度的改革,撞擊多少年來沒有動搖的大鍋飯。通過兩年左右的時間,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一些骨干教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出現了蓬勃的生機。1994年,在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學校又啟動了人事制度的改革。教職工實現全員聘用制,使得那些平時不努力工作,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情斤斤計較的人工作崗位受到影響,學校的精神面貌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人事制度改革的另一項措施是中層干部競聘上崗,提拔干部由教師說了算。這一改革為骨干隊伍的成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前后花了四年時間。教師隊伍的動力機制解決了,學校在1996年開始,就大規模地實施課程領域的改革。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筆者親自任教一個班級的數學教學,還堅持每個學期聽課80節左右。在獨立擔任一個班級教學長達8年的時間里,由于外出等原因請其他教師代課的時間總共只有15天。平時沒有任何教師對自己的任何工作量有過幫助。
2000年,筆者帶領的團隊創辦了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民辦學校有著自身的特點,存在的問題也與公辦學校大不相同。筆者那時覺得如果再把自己當作一個勞動力來使用,勢必造成諸多矛盾與問題。從那時起。本人改用另一種方式關注課堂。倡導聽“推門課”,倡導啟動調研機制促進常態下的課堂教學,親自主持“本真課堂”的研究等等,都是關注課堂的不錯的方式。近10年來,本人每學期聽課通常在120節左右。這樣關注課堂的程度,在校長隊伍中可能是不多見的。
因此,在關注課堂這個重要陣地的時候,千萬不能厚此薄彼。不要以為作為“一把手”的校長把主要精力關注了課堂,學校就能夠辦好了。應該這樣思考問題:通常情況下,一所高品質的學校,校長應該高度關注課堂,因為“改革最終會發生在課堂上”,但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環境,校長要審時度勢,清楚地看到學校的主要矛盾,智慧地化解矛盾,以確保學校的正常發展。這才是“一把手”真正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