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先生在談及學術研究與治學時,有一相當著名的論述:“照著講”和“接著講”。他認為,“照著講”是規規矩矩地講“史”,“接著講”則是一種學術繼承和闡揚,是對理論內核的進一步淬煉,是對學派精神的繼續光大。
我領會,馮友蘭并沒有否定“照著講”。當下的治學需要規規矩矩地“照著講”,維護學術和歷史的真實,錘煉自己嚴謹的學術品質。不過,“接著講”更重要,其內涵十分豐富。首先是“接著”。接著是一種承接,是研究的起點,也是發展的基礎。歷史的命脈是不能斷裂的,“往圣”是不能“絕”的。“接著”是對歷史的負責。其次,“接著”不是目的,“接著講”才是我們的旨趣。“接著講”既是承繼,更是發展,其間,有新的思考、新的目標、新的探索,顯然,這是創新精神的弘揚。再次,“接著講”,肯定不是一兩個人“講”,而是更多的人“講”,在更多人“講”的時候,會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氣象,會有新的流派的形成。
自然想起“蘇派”研究。
“蘇派”是一個歷史事實。“六朝”以后,以及公元12世紀中國政治經濟重心先后兩次南遷,推動了江蘇經濟、政治和教育的發展,明清兩代江蘇經濟更加繁榮,優秀人才冠蓋全國,及至近代,西學東漸,江蘇得風氣之先,教育更加發達,人才輩出,教育流派紛呈,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面對江蘇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必須“講”。“蘇派”,江蘇人不“講”誰“講”?“蘇派”,現在不“講”,什么時候“講”?江蘇人講“蘇派”,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對自己負責,是對自己的歷史一個交代。
傳統不僅是屬于過去的,也是屬于現在的,還是屬于未來的,因為它為我們積淀了文化品質,為我們帶來了極富想象的創造力。對于“蘇派”。我們“照著講”,是為了從中汲取精華,汲取力量,發揚“蘇派”的品質和風格,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扎扎實實,“照著”“蘇派”的前輩那么去“講”、去做,“蘇派”才會繁榮,江蘇才會從教育大省走向教育強省。因此,“照著講”既是對自己歷史的忠誠,又是對自己未來的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開放以后,課程改革以來,江蘇一批特級教師,煥發著青春活力,更加潛心研究,深入實驗,以他們為核心,而形成一個個團隊,形成并發展著“蘇派”;又一批年輕的優秀的教師,刻苦學習理論,大膽進行探索,思想鮮活,見解獨特。成果不斷涌現,和自己的團隊書寫著“蘇派”青春的故事。這一切,“蘇派”的發展呈現著新的可能。他們,正在“接著講”,“蘇派”,正在“接著講”,“蘇派”正在新的條件下發展。事實證明,只有“接著講”,教育強省才能更強,才能對“教育家辦學”作出江蘇人應有的積極應答。
也許,年輕人的改革試驗還不成熟,甚至還有缺陷。此時,我們和他們一起“接著講”,文化寬容的心志,積極引導和促進的方式,對“蘇派”的繁榮是多么重要。“蘇派”要“講”,要“照著講”,更要“接著講”,江蘇教育人有責任,江蘇教育人也有勇氣,江蘇教育人也會在其中得到鍛煉和提升。我們相信,“蘇派”研究將使我們走向深刻,走向開放,走向崇高,走向教育家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