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一把手校長”是否應該進課堂?答案是肯定的。必須進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如果校長不進課堂就是沒有抓住中心工作,甚至是不務正業。雖然大部分中小學都有分管教學的副校長,但仍不能取代“一把手”校長抓教學的責任和作用。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各單位都是“一把手”負責制的前提下,“一把手”校長不抓教學,學校在教學方面的行政力度就達不到。綜觀全國的名校,凡是在教學方面叫得響的學校,都是“一把手”校長親自提出教學改革的思路,創立了新的教學模式。
“一把手”校長進課堂并不意味著校長一定要兼課。主持學校工作的校長親自兼課甚至兼班主任的例子在全國并不鮮見。如魏書生在盤錦市實驗中學當校長時就兼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師,成為教育界的美談。但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校長來說不能一刀切,提倡校長兼課但不能作為硬性規定,也不能規定每周幾課時。學校之間的差距比較大,有二三百學生的小規模學校,也有五六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規模學校,學校的規模不同,校長的工作量也大不相同,不能硬性規定校長一定兼多少課。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或是否重視教學工作,不能用校長是否兼課來衡量。如果這所學校的教學質量高,肯定是學校的主要領導重視教學工作,注重培養教師隊伍,注重教學改革。如果教學質量不高,即使校長天天上課,也說明校長在教學方面領導無方。
校長不兼課并不意味著校長不進課堂。校長進課堂的方式有很多,兼課是種方式,但更多的應該是聽課、評課,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學校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如洋思中學的第一任校長蔡林森,2006年10月退休后到河南省沁陽市永威學校任校長。這是所民辦學校,生源差,教師整體素質差,教學質量不高。他進校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聽課,通過聽課他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師上課“滿堂灌”,學生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基礎知識不能做到當堂清。于是他在推廣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常年賽課”的新招法。他親自制定了講課制度、評課制度和賽課辦法,在初中部一個學期搞了三輪賽課。蔡校長每天聽課、評課七八節,老師們飽嘗了酸甜苦辣,艱難地邁出了課改的第一步,教學質量很快提高了。蔡校長到永威學校一年半的時間,就使這所學校初中部的綜合成績從全市第九提高到全市第一。如果蔡校長親自兼課并承擔較大的教學任務,整天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就沒有時間研究學校的教學改革,沒有時間聽別的老師的課。即使校長是教學能手,也只能限于某一學科,對所教學科的教師可能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但對于別的學科老師卻沒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學校的工作就像一部電視劇,雖然需要一些名演員領銜主演,但導演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和核心。一部電視劇的成功與否,雖然與演員的演技與知名度有關,更主要的是導演的構思與指導。學校也是如此,如果校長只充當一個演員的角色,而忽略了導演的作用,就難以引領全校教師的發展和教學工作。當然也有導演兼主演的例子,但導演的主要作用不是演戲而是導戲。如果把學校工作比作一場戰役,校長是指揮員而不是戰斗員,雖然我們也提倡指揮員要沖鋒在前、身先士卒,但指揮員的更大作用是研究全局,指揮戰斗,達到損失最小戰績最大的理想效果。
雖然對校長兼課的數量不能硬性規定。但應該規定校長聽課和評課的基本節數。現在有些校長整天忙于迎來送往,很少進課堂,對師生的教學狀態不了解,對學校教學改革提不出新思路新方法,這就不是合格的校長。如山東省濱州市清怡中學的李素香校長給自己規定:只要不是外出開會,每天在校必須聽4節課,然后與老師們討論、評課。她在廣泛學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學案導學、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各科教師進行反復試驗研究,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鍛煉了教師隊伍,使學校成為當地家長最滿意的學校。類似的例子在全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