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洗七遍
一個在日本打工的中國留學生,課余為餐館洗盤子賺取學費。日本的餐飲業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即餐館的盤子必須用水洗上七遍。由于洗盤子是按件計酬的,一天累下來,也得不了多少工錢。于是他計上心頭,以后洗盤子時便少洗兩遍。果然,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工錢自然也迅速增加。一次抽查中,老板用專用的試紙測出盤子清洗程度不夠,責問他時,他還振振有詞:“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樣保持了盤子的清潔嗎?”老板只是淡淡地說:“你是一個不誠實的人,請你離開?!?/p>
為了生計,他又到該社區的另一家餐館應聘洗盤子。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說:“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盤子的中國留學生吧。對不起,我們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屢屢碰壁。他痛心疾首地告誡準備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在日本洗盤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現在提倡個性化教育,允許人的個性充分張揚,但是并非等同于不守規矩。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很多時候看起來是占了便宜,實際上早晚要加倍付出巨大的代價,還追補不及。
快樂是一份心境
那天乘公交車上班,行至一交叉路口,來了段小插曲:一輛新婚彩車從公交車前頭緩緩駛過,公交車停了下來。接下來,一列迎親車隊依次開了過來,每駛過一輛車,司機就將喇叭摁響一下。公交車上有乘客焦躁地說:“你按喇叭有啥用啊?不如從它們的空當間插過去。”司機一笑:“我按喇叭并沒有催促車隊快些過去的意思,只是借此對新郎新娘表示祝賀,在別人快樂幸福的時候,為什么不可以同喜同樂?!”
一個人能不能快樂并不全在于他擁有多少財富,而在于他看待生活的角度究竟如何,否則,你如何發現快樂、贏得快樂?體會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們就會珍惜和享受我們已經擁有的一切,足以使我們敬畏生命、安享快樂。
“永遠”并不晚
日語學習班新學期開學報名時,來了一位老人。
“給孩子報名?”登記小姐問。
“不,自己?!崩先嘶卮稹?/p>
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輕的報名者也愕然,有的嗤笑。
老人解釋:“兒子在日本找了個媳婦,他們每次回來,說話嘰里咕嚕,我聽著急。我想聽懂他們的話。”
“你今年高壽?”小姐問。
“六十八?!?/p>
“你想聽懂他們的話,最少要學兩年??蓛赡暌院竽愣计呤?”
老人笑吟吟地反問:“姑娘,你以為我如果不學,兩年以后就是六十六嗎?”
事情往往如此:我們總以為開始得太晚,因此放棄,殊不知只要開始,就永不為晚。
明年我們增加一歲,不論我們走著還是躺著:明年我們同時增加一歲,可有人收獲,有人依然空白——差別只在你是否有新的開始。
老人學與不學,兩年以后都是七十,差別是:一個能開心地和兒媳交談,一個依然像木偶一樣在旁邊呆立。
天下第一等學問
一個12歲的女孩問媽媽,為什么在屋里走動時,總像怕踩地雷似的。媽媽笑了,說樓下不是也住著一戶人家嗎。
女孩雖然明白媽媽的意思,但她還是覺得在自己的家里該輕松地生活。媽媽挺認真,她接著說,我們家的地板是樓下張爺爺家的天棚,走路聲音大了,爺爺奶奶受不了。女孩噘著小嘴,那為什么咱家樓上那家不這樣想,他們總是把聲音弄得很響?
媽媽說,樓上有一個三歲大的小弟弟,他要長大,蹦呀跳呀的需要運動。
女孩的小嘴噘得更高了,那委屈的就該是咱家了?
媽媽更認真了,她說,能為別人著想,是天下第一等學問。
的確,能為別人著想,不僅可以廣闊一個人的心靈空間,贏得人際的和諧,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修養。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做到極致,別人對你的敬重,擋都擋不住。因此,是為“天下第一等學問”。
以上“人文熏陶四部曲”——規則意識、安享生命、永遠不晚、能為別人著想,構建了人文關懷、人文教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者必要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