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檔案]
姚虎雄,江蘇省吳江市實驗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校長,蘇州市學術帶頭人,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個人。他崇尚“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文化,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作為自己的教育信念。本著“為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的追求,提出了“生動、大氣”的教育主張,創造性地建構相應的理念體系、教育實踐體系和管理支撐體系;管理實踐中他致力于“文化經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思想和風格。
文化經營:為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 姚虎雄
“為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它首先指向“師生”。這個“師生”,不能簡單闡釋為“老師+學生”。這個“師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共生體。第二,指向“師生的發展”。任何一個人,從孕育到死亡的過程都少不了發展,人為“發展”而來,也為“發展”而去,這是人固有的本質。教育視界下的“師生發展”,還具有主體自覺性、主體愉悅性和主體過程性。第三,指向“師生的未來發展”。“未來”,它是“生動的”“希望的”“光明的”“誘人的”,對師生來說它并不遙遠。也看得見。它拒絕短視,拒絕為當前利益犧牲“人”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指向“未來發展的素養”。素養是內在的,又是外顯的;是氣質的,又是舉止的。素養即“修習涵養”“素質與教養”“平時所養成的良好習慣”,涵養、教養又和“胸懷胸襟”“懂事明理知進退”連在一起。指向“未來發展”的“素養”,它應該有一種大氣魄。第五,指向“豐厚素養”。教師、兒童走進學校之前,不是零素養。師生離開學校,地要變成海,海要變成天空,天空要變成人的胸懷。
尼采曾悲觀地說,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麻醉史。尼采的悲觀是基于教育變成灌輸一堆事實而不是發展人類理解力的過程、沒有生氣的過程。哲學家的預見是毒辣的。數據、指標、政績,急功近利的教育,沒了生氣,沒了自我,沒了發現。教育忘了原點,忘了是為了塑造美好的人性,培養美好的人格,使師生擁有美好的人生,同時,也使每一位教師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人生”這個詞是當下的,也是未來的。美國著名作家納塔莉·戈德堡說:“活在當下,世界才會真的活起來!”《學會生存》指出:“現在,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我們認為。“人生”是向著“未來”的“當下”,才真正的“活”,才有真正的“未來”。只不過,“新人”不只是學生,而是“師生共同體”:沒有“美好的人生”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有“美好的人生”的學生(教師)?“未來”,是教育的輕盈的翅膀。失去“未來”的指向,教育就深陷自身設置的泥潭而無法自拔。為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是一種當下的自我發現,也是一種當下的自我拯救。
為師生的未來豐厚素養,學校的管理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態?管理有三種境界,初級“人管人”。中級“制度管人”,高級“文化管人”。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煩死人,文化管人育靈魂。文化立人、文化化人、文化治校、文化立校,成為教育管理最時尚的話語。然而,文化的模糊性帶來的根本問題是操作的無所適從。模糊一片,說不清道不明,成為文化管理最深的“痛”。基于此,我試圖將模糊的“文化”,跟清晰的“經營”嫁接,自稱“文化經營”。
文化經營,第一,要做好“文化理解”,尋找自身文化特質與學校文化傳統的契合之處,認真悅納學校文化的精華,使老校的優秀文化基因得以遺傳。第二,做好“文化診斷”,認真考量學校傳統文化精華和現實發展中的問題和困惑,從“未來”出發,尋找師生發展的素養缺失處。我們提出,“會感恩、會健體、會閱讀、會交往”的新生活習慣,“會思考、會研究、會實踐、會合作”新教育習慣。第三,做好“文化輸入”,在矛盾的解析與系統反思中,以豐厚師生未來素養為核心,提出適合學校未來一段時期內的辦學追求:承“愛德·求真”校訓,辦“生動·大氣”教育。第四,做好“文化重構”,我們建構了“生動·大氣”教育的理念體系、實踐操作體系和管理支撐體系。第五,實現文化增值。文化可以預設。可以增值,可以預沒增值的方向,要“增”在學生素質的最“薄”處,“增”在教師素養的最“弱”處,“增”在學校管理的最“短”處,增在師生未來發展的最“需”處。
學校管理與其他領域的管理,最不同的一條是,我們的培養對象是“人”,是一群群必須離開學校,能翱翔于自己天空中的“人”,因而,學校的文化經營的根本點在于,為當下的師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積蓄飛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