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生赴德國參加第七屆世界青少年舞蹈比賽,遇到北京市某少年宮的老師,第三次組隊參加比賽的她,深有感觸地說:
“參加這種國際活動,獲獎其實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跟國外孩子主動交流,主動說幾句話,主動送人家一個小禮物,主動交換電子郵件的地址,這樣的鍛煉機會,多么重要。孩子們長大成人,生活、工作是離不開主動交流、溝通和合作的。”
我忍不住觀察起我們的孩子,他們有這樣的習慣嗎?他們主動問候過人家,主動請教人家,主動向別人道歉了嗎?——很遺憾,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太少太少了。于是,一次升旗儀式上,我給孩子們講了我的煩惱。我說:“孩子們,你們能幫我解決煩惱嗎?你們要是有了好的法子,可以直接找我,也可以寫信給我。”
不出三天,我收到了好多封孩子的來信。信都是孩子寫的,字跡工整,內容豐富,有的點子很有創意。陸予豪同學,建議發一個小冊子,記載每天的交往情況;丁依婧同學說,發一個信封,一年集滿100個朋友,主動交往,學會交際,收獲友誼。孩子們的熱情,讓我感動;孩子們的智慧,讓我贊嘆。
拿著孩子們的建議,我馬上找到了“少先隊大隊委”,老師、孩子一起設計了一本“交友護照”,老師、孩子一起討論了“護照”的要求:每個孩子畢業之前,除了本班同學,還要交100個朋友,除了教自己的老師,還要和20名老師交往,新認識的伙伴或老師,請他們在“交友護照”上,簽名和留言。
“交友護照”啟動儀式隆重舉行。儀式不是形式。莊重的儀式里,有著我們太多的期望,也有著我們太多的思考。一本“交友護照”,喚醒了孩子們隱藏著的交往熱情;一本“交友護照”,增加了孩子的交友體驗,增加了孩子的交友知識,也增強了孩子的交往禮儀。孩子們將在這本別樣的“護照”的護送下,自覺交往,主動合作,收獲友誼,收獲自信和愉悅,收獲未來生活的“人”的素質。
教育不能只面向“當下”,也要面向“未來”。一本“交友護照”,一個孩子的“金點子”,開啟了“會交往”的新生活習慣。當孩子拿著“護照”和伙伴親切地交流,當孩子拿著“護照”和老師流暢地交流,一種全新的校園生活、校園文化,在蔓延,在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