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教育的都知道,教學是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白鳛橐恍VL,要帶出一所好學校,不能不重視教學,而要掌握課堂教學的第一手資料,實時把握課堂情況,就必須深入課堂?!薄澳苌险n、會聽課、善評課”,是校長角色的題中之義。
事實上,當前從沒或不愿踏進課堂的校長也幾乎沒有。是有不少“一把手”校長不直接帶班了,但深入課堂聽課評課仍是大部分校長的日常習慣之一。始終堅守三尺講臺與學生保持零距離的校長,也不在少數。
吊詭的是,一方面校長們信誓旦旦絕不離開課堂,另一方面奔走于官場、商場、酒場、名利場的校長又越來越多。我們不太明白其中的根本原因。也不敢貿然斷定這種態勢的形成一定就是教育開放抑或浮躁的具體表現。只是想,魚兒沉潛在水里才叫魚,如果本該在水里藏的卻長時間浮離到水面之上,且躍躍然欲騰空而去,難免讓人憂慮“魚將不魚”,甚至猜測魚兒賴以生存的環境可能出了問題。
不進課堂的校長不是好校長。當前,中小學校校長的角色意識空前增強。所謂校長應當“看下屬看不到的遠方,想教職工很少想的事情,做一般人做不好的工作”,這種基于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的角色再定位,無疑是教育管理日益適應教育發展新形勢的重要標志。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我們還有許多功課要做,包括校長找準自己的。正確定位,體現出“一把手”獨一無二的核心價值。然而,無論教育向什么方向轉軌,只要班級授課制的基本形式沒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想校長進課堂是天經地義。課堂集聚學校內涵發展需要關注的幾乎所有要素:教師、學生、課程、倫理、文化、機制……校長不進課堂,何以體察學校的基本情勢,何以了解師生教與學的真實狀態,何以驗證學校發展的愿景和核心價值是否得當?筆者贊賞“教師是校長的第一身份”的觀點,支持“一把手”校長撥開繁冗的事務,三尺講臺上一顯身手。即使無法正常帶班,深入一線聽課、調研,也理所當然?!安偾髸月暎^千劍而后識器”,好的校長不僅要不斷走進自己所在學校、學段、學科的課堂,還要廣泛地走進其他學校、其他學段、其他學科的課堂,多觀察、多交流、多思考,保持一個關于課堂“知道分子”的美譽。
浸在課堂的校長不一定是優秀的校長。王品集團董事局主席戴勝益說過:“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星空?!蔽覀兊纳鐣浺欢?、再而三地要求校長在迷戀“厚實屋頂”之際,關注“浩瀚星空”。教育領域的思想解放喊了很多年,“跳出教育看教育”正在成為一種可能,校長們一天一天地變得“眼界寬、思路寬、胸襟寬”??纱藭r,又有人開始指責校長“不務正業”,把學校當作企業或衙門。殊不知,學校確實不是企業或衙門,但企業或衙門需要做的事,學校一件少不了。
智者說:“不謀萬事,不足謀一事;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睂W校是個小單位,說不上多大的道理,但校長的工作同樣需要全面兼顧,統籌考慮。如果所有的校長永遠無休止滯留于所謂的聽評課活動,貌似“學術”得很,其實有失偏頗。
不同的學校需要不同的“一把手”。行文至此,或許有同志會問,你到底是主張“一把手”進課堂,還是不進課堂?答案很老套:既“進”又“不進”,“不進”是為了“進”。“進”又是為了“不進”,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一般說來,新學?;蛘咻^薄弱的學校,“一把手”必須身先士卒,沉入課堂調研示范,以便迅速建立起適合自己校情的教育教學路數;如果一個學校規模已經穩定,基本的教學路數和規范已經建立,校長的主要精力無疑應當更多地投入到學校后續的規劃制定中去,要在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溝通的有效性、團隊建設方面下特別的功夫。鹽城市教育局局長常逢生同志曾經說過:“不同的學校,需要不同的校長;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同樣需要不同的校長。”這里體現的就是抓重點、抓主要矛盾的思想。一哄而上的“一刀切”。如果不是矯枉過正的需要,原則上應該少搞。因人因校來定校長的工作重點,永遠是教育學和管理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