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大膽行——走進美麗的知識殿堂
1997年初中畢業后,我讀了如皋師范。那是一所百年老校,古樸而典雅,一進五堂,曲徑通幽。滿墻綠油油的爬山虎讓九月熱烈的陽光溫柔了些許,如此優雅的環境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于是,我踩著小巷中的青磚開始了我的師范生活。
我規規矩矩地遵循學校的安排,早讀一邊聽著普通話磁帶一邊努力地跟著練習。中午是固定的三字練習(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晚自修前收聽學校學生廣播臺節目,或者是器樂練習。師范里并不缺少音樂,甚至有些泛濫,你隨處都可以聽到小提琴,二胡,琵琶……吱呀吱呀的聲音,你也可以隨處看到毫不顧忌“啊啊”苦練發聲的身影。我就特別喜歡在黃昏時分,從宿舍趕到教室的路上,遠遠地看到走廊上一字排開的人兒,拉著《小夜曲》,拉著《梁祝》,拉著《賽馬》的,甭管跑調不跑調,那氣勢足以讓人心生澎湃之情,總覺得這是校園最亮麗的一道風景。7點準時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一方面接受純正普通話的熏陶,一方面了解時事政治。雙休日中的周六上午按規定必須進行基本功訓練,其余時間就自由地泡在閱覽室、圖書館、琴房里了。
師范的號召是,基本功就是你的一張無形的名片。教我們書法的是“蘇北三怪”之一的閔杰老師,他那口如皋普通話上起課來特別好玩。至今還記得他教“心”字,把彎鉤比成碟子,三個點比成三只蝦在碟子里蹦。他要求我們每天寫一頁鋼筆字和毛筆字,每周給他檢查一次。每人一塊小黑板,粉筆字每周當場寫給他看一次。閔老師平易近人,沒架子,不管哪個學生遞給他一支筆,他都一筆一畫地示范給你看,毫不含糊。宋新玉老師教我們普通話,人長得漂亮,說話也好聽,常常用好多繞口令來教我們區別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寓教于樂。
我就讀的這所師范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學生畢業前必須至少發表兩篇文章。為了這個我沒少費心思,那時沒有網上郵箱,都是郵寄,買信封都是一打一打地買,貼郵票往編輯部寄,現在想想那精神還真有點百折不撓。師一教我們寫作的是倪麗霞老師,身體不太好,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我記得,她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當你們還緊緊抓著夏的尾巴時,我已走到秋的深處。”當時,我覺得從來沒有聽過這么有文學味的話,不由地愛上了這位女老師,愛屋及烏地喜歡她的課,喜歡上了寫作。后來,教我們寫作的是青年評論家徐曉華老師。現在在省作協,親切而有才氣。她總是先讓我們寫,隨意寫,不命題,批改后先在班上表揚寫得好的學生,然后對我們的文章細細點評,表揚文章中的亮點,細細指出文章的缺點,提出她的意見供我們參考。她還總能找出類似風格或題材的名家名作讓我們比較鑒賞,發現我們自己的文章與大師相比缺少的那份“神”。我還驚奇地發現凡是徐老師覺得不錯的文章,說可以投稿的文章,后來基本上都發表了,畢業時發表的文章遠遠超過了學校規定的數量。
還有很多老師,他們或儒雅大方,或睿智幽默,風格各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次開學的第一課都要和我們談讀書的意義,并給我們列出一長串的書單。讓我們去圖書館借閱。還有很深的感受是老師上課基本用不著講稿,更用不著教材,很多東西教材上根本就沒有。我想,沒有深厚的積淀是做不到這樣瀟灑自如的。程然老師就是一位很瀟灑倜儻的老師,教我們外國文學,侃侃而談。喜歡聽他講課,喜歡聽他給我們講故事,每講完一個國家或一個時期的文學就布置我們看一本書,然后下一節課把桌子圍成橢圓形,沙龍討論閱讀心得。
因著這樣充實快樂的師范生活,我努力為自己編織著美麗的教師夢,以學生黨員和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了。
求教向前沖——踏上神圣的育人課堂
2002年我參加工作,帶著年輕的夢想踏上三尺講臺,開始了我的教學生涯。我期待著用自己的熱情去澆灌那些可愛的花朵:我幻想著用自己畢生的心血讓這些花朵綻放最美……
我用學生時代的成績換取了學校的信任,領導交給我兩個班語文教學和一個班班主任的工作。我自以為有了優秀的學業和對教育的一片熱情就可以在教育事業上穩操勝券。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有一段距離。記得我做教師的第一節課,心情異常緊張,生怕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像沒頭的蒼蠅一樣翻教參,找范例,好不容易備好了一課,在前一天晚上把教案背了一遍又一遍,背完了又擔心時間不夠用,又擔心時間多怎么辦,緊張得一晚上都沒睡好。第二天上課我幾乎就是將教案背出來給學生聽的。教案上洋洋灑灑的內容二十來分鐘就被“噼噼啪啪”地講完了,一看手表還有二十多分鐘。不知如何打發,“冷場”十分尷尬,無奈之余只好生硬地讓學生閱讀課文。讓我更傷心的是,課后問學生是否理解我講的內容,學生們直搖頭,課代表大膽地說:“老師,你講得很多,有時繞來繞去,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平生第一節課以失敗而告終,這才感覺課沒有想象中好上,夢沒有編織的美。
我知道自己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就向同組的陳斌斌老師提出請求——聽他一節課。陳老師爽快地答應了。課上,我像攝像機一樣仔仔細細記下來陳老師的每一句話,包括他的神情姿態,并在我的課堂上全盤翻錄給了學生。
可是,我要一直這樣嗎?迷惑開始困擾著我。
后來,學校安排新分配的老師拜師學藝,與經驗車富的優秀教師“青藍結對”。我的師傅是湯亞宗老師,南通大市骨干教師。怎樣提問,怎樣過渡,怎樣評講,在湯老師的指導下,我漸漸找到了上課的感覺。按照慣例,校領導和同組的老師要聽我一節過關課。我精心準備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并請師傅幫我指點修改教學設計,師傅鼓勵我只要大膽放開地表現自己,學生就會學得快樂,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湯老師的這番話對初為人師的我來講就是莫大的支持,也堅定了我的信心。能讓學生快樂地學語文,成為我初為人師時最單純的追求。課堂上,我用范讀、個人讀、小組讀、比賽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引導學生領略百草園的風光。下課時老師們走出教室時留下的微笑,緩解了我緊張的心情。師傅OK的手勢讓我如釋重負。王新華校長笑著說:“好好努力,很不錯!”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簡單的話語,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預言,為我樹立了做一名優秀語文教師的目標。交流時,我拿著本子恭恭敬敬地把同組老師的建議一條一條記下來,反思我的課堂,時時提醒自己要虛心聽取他人意見。
就這樣,我每天認真備課,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步驟清晰,教學內容具體。一個月下來,學生的月考成績遙遙領先,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我沉浸在喜悅和滿足中。可是好景不長,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后,我的優勢幾乎沒有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不停地自問: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我的課堂沒有生命嗎?答案不問自明,只是我自己不愿意承認罷了。
迷惑的狂潮再次襲擊我。
求實勇敢闖——投身廣闊的教研天地
困惑之余,我想到發揮我的普通話優勢。因為教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時,看到文中的那兩位國文老師之所以給于漪老師留下深刻印象就在于他們或身心投入或激情澎湃的朗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在研究中也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由此可見,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會直接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同時,教師正確的示范朗讀能夠幫助學生矯正字音,規范斷句,把握情感,起到一個引導示范的作用。想到這些,我決定通過我的范讀領著學生徜徉于朗讀的世界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語文學科本是一個充滿感受和體驗的學科,就讓感受和體驗從朗讀出發吧!駐扎在早讀課這個朗讀的主要陣地上,讓學生們漸漸地愛上了朗讀,愛上這門感性的學科。
可是光靠熱情不行,好的課堂必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是舵手,方法就是羅盤,好舵手加上好羅盤,才能把學生引渡到勝利的彼岸。這時,我想到了師范學校里的特級教師姚娘強的“一點突破法”。我認真研讀了姚老師的專著,并做了筆記,從中吸取了有益的教育經驗和精神營養。經過認真分析,我開始在我的課堂上實踐這種教學方法。正好輔導區在我校舉行教研活動。學校安排我上一節課,課題是沈從文的《端午日》。我仔細閱讀文本,覺得這篇文章非常適合用“一點突破法”來設計思路。于是,我從總結全文的最后一節作為“一點”人手“突破”對全文的學習,課堂效果非常好。我和學生都沉浸在湘西濃郁的節日氣氛中,和湘西人們一起賽龍舟,追鴨子,享受到了閱讀的自由和快樂。
今年9月,我參加縣初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競賽,從選題到制作課件,都費了不少腦筋。因為這是教育技術能力競賽,必須突出教育技術這方面。并不是每篇課文都適合,我思來想去,最后定了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七顆鉆石》。我精心設計了“童聲童氣讀童話”、“津津有味品童話”和“放飛想象寫童話”三個環節。其中最得意的是在“童聲童氣讀童話”這一環節中,我把《七顆鉆石》的動畫聲音抹掉,讓學生為無聲動畫配音,大家著實過把演員癮。我把教學設計和課件刻錄成光盤交上去之后,就忐忑不安地等待比賽結果,因為這只是初賽。23號接到通知,我幸運地進人了決賽,時間在27日。我暗自欣喜還有四天準備決賽,足夠了。事情偏偏這么湊巧,當天傍晚又接到通知,28號縣語文學科基地成立,我要上一節作文指導課。我當時就懵了,作文指導課可不是什么好對付的主兒。真是一個頭兩個大,時間這么緊,競賽不敢懈怠,作文指導課也不敢掉以輕心,心想著總不能在全縣語文老師面前太丟人啊!放下包袱,調整思路,投入“戰斗”。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教育技術能力競賽中獲得一等獎,作文指導課也順順當當地上下來了。
求精堅韌鉆——致力幸福的科研境地
學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絕不能只做“教書匠”,要善于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善于學習,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師。
我特別喜歡莎翁的一句話:“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我堅信書籍能給我陽光,予我翅膀。我買了《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走進語文教學之門》、《文本細讀》、《名作重讀》等書細讀,訂閱《名作欣賞》、《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等雜志。我期待自己在閱讀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成熟。我規定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必須把書看完,并且做好讀書筆記,期刊和書籍上留下了一次次閱讀圈畫的痕跡。書櫥里的小說漸漸給教育書籍讓位。后來,我還學會了上網淘書,只要在別人文章或博客中出現的書名,我就去淘來看看。買的書多了,看的書多了,就禁不住自己也手庠。我記得發表的第一篇教科研文章是《積累:作文的源頭活水》,雖然只是在縣級雜志發表,但這足以讓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有了良好的開始后,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把教學中的一些精彩的小細節記下來,歸類整理,成為后寫教科研文章的素材。之后我發表在《江西教育》上的《聽花開的聲音》就來源于日記的幾個片段。再后來:獲獎、發表的就漸漸多起來了。播種希望,收獲喜悅。2007年我和師傅被評為縣“青藍工程優秀師徒”。2008年,我所帶的班級被評為縣“優秀班集體”。
同年,我又有幸參加縣骨干教師培訓班的培訓。聆聽專家的報告,觀摩特級教師的課堂,和同伴討論交流,讓我再次感受到身為學生的快樂。尤其是觀摩了特級教師的課之后,聆聽他們的教學感言后,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深深觸動了我,我就像久居井底的青蛙忽然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蔚藍天空。驚詫、喜悅、激動,不斷地沖擊著我的心。我在心底里默默崇拜著。
回來后,我鉆研大量名師的實踐經驗及成長錄,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待文本和問題有自己的思考。這建立在對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備課時,我開始強迫自己不看教參,必須對文本反復閱讀10遍以上,讀出“深度”,讀出“寬度”,讀出“廣度”,再查閱相關的資料,二者結合,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才確定合適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設計教學。我總結經驗:反復閱讀、咀嚼文本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只有教師先用善感的心靈去觸摸文本,先用敏銳的眼睛去捕捉文本內涵,先披文人情,才能引導學生讀出自我,讀出個性。還有,一節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結束,課后用筆記錄下欣喜與困惑,寫下教學反思,豐富自己的教學閱歷,也是為日后的教科研服務。就像教育家朱永新說的,“教育隨筆能夠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讓教師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我需要擺脫樊籠,不斷地發現、撿拾、享受教學回饋的驚喜和幸福。
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有很遠要走,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要積累。就像莊子寓言里面所講的,“風積也厚,則其負大翼也有力:水積也深,其負大舟也有力。”唯愿:在教育的路上,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