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學生的發展之本,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促進者和精神導師,教師的發展尤為重要。教師的職稱、榮譽等“都有了”,最終的受益者是誰?答案應該而且只有一個:學生。也就是說,只有學生真正地發展了,教師的發展才有價值;只有學生真“有”了,教師什么“都有了”才有意義。
現實中,一些教師的確什么“都有了”,但這種“有”真的是為了學生嗎?
無論是圍棋的段位還是鋼琴的層級,均和學習者的實際水平成正比。比照一下,教師的職稱晉升、榮譽獲得等,也和教師的思想素質、敬業精神、業務水平成正比嗎?這恐怕要讓教育人一時語塞。從整體上看,教師參加高一級別職稱的評定,也限定了一些較高的條件,也是針對這些標準進行的公正的甄別和選拔,本身無可厚非。問題是,這些標準和條件無法真正衡量出一個教師真實的工作狀態和業務水平,至少在相當大的成分上如此。大部分教師在職評前后,其學識素養、精神境界、業務能力諸方面基本無多大改變,真實的水平沒有多大提升,但因為年齡、資歷、機遇等種種因素以及職評標準的彈性空間而照樣晉級。而一些教師某些榮譽的獲得更是名實難副。這樣的發展基本表現為外在的“什么”都有了,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自身素養以及教育教學藝術的提升,教師這樣的什么“都有了”,對學生的發展而言,意義不大,甚至是毫無關系。
那么,從學生的發展來看,學生需要教師“有”些什么呢?
近年來,網上盛傳最受學生歡迎的十種教師和最不受歡迎的五種教師。最受歡迎的十種教師是:像父親一樣嚴而有度的老師,像母親一樣慈愛的老師,有真才實學的老師,實習老師,寬容的老師,帥哥老師,溫柔的美女老師,風趣幽默的老師,充滿愛心的老師,以身作則的老師。最不受歡迎的五種教師是:總是嘮叨的老師,約束太多的老師,喜歡說教的老師,不懂欣賞的老師,方言型老師。
也許這些標準只是學生們的一廂情愿,或許存在這樣那樣的偏頗和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現時代中小學生的真實心聲,反映的是他們真實而隱秘的“擇師”心理。學生們看中的、需要教師“有”的,很多是職稱、榮譽等無法涵蓋和滿足的。“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深遠的影響。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寫道:“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因素。身為教師,我能讓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真的在左右著學生的命運,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真的什么都有了嗎?”
有些時候,教師什么“都有了”,往往又被作為一種資本讓自己的教師角色主動或被動地異化為“行政”人員,一些確有真才實學的和境界不高、動機欠純的教師被動或主動地產生“興趣”轉移,課堂教學倒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副業”。教師什么“都有了”,學生卻天天歉收。教師的發展必須服務和引領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有”必須服務和引領學生的“有”。不然,這種外在的“有”再多,于學生的“有”又有何意義呢?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