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課堂,研究課堂,建設課堂文化一直是我們江蘇省丹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關注的焦點。2006年,我們就以上好“家常課”為抓手,切實提高教學改革的實效,提出了“關注家常課,讓課堂成為師生精彩人生的一部分”的口號。回顧“家常課”管理,已經經歷了四個年頭和“規范、有效、德智相融”的三個階段。“德智相融”的課堂文化建設也初具雛形。所謂德智相融,就是以學科德育滲透為途徑,使德育和智育在課堂中有機融為一體,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課堂充滿活力。
一、“德智相融”課堂文化建設的內容
我們以人為主體,在人與內在、人與他者、人與社會之間尋找到三大德育滲透點,分別是公德意識、合作意識、求真意識,據此提出三大課堂建設內容:規范課堂、文明課堂、真實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促成自我建構、他我交融、物我一體,從而達成以“德智相融”的課堂文化建設促進課堂高效優質、同時引領生命成長的目的。
1.德智相融的課堂應該是規范的課堂
規范的課堂就是依靠必要的他律、喚醒必須的自律、培養公德意識和規則意識的課堂。它是課堂活力的保障。為什么課堂力求規范?因為規范是育人的需要:成為社會的人,必須遵守規則、養成公德意識。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序、和諧,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基本道德素養。規范也是課堂的需要:“規范、規則”具有優先性,如果沒有基本的規范保障和必要秩序,教學活動就不可能順利開展,也就談不上教學的自由。規范課堂著重于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構建,只有人人遵守規范,才能使課堂活而有序、彰顯活力。
2.德智相融的課堂應該是文明的課堂
文明的課堂就是彰顯禮儀、交流平等、互動自然的課堂。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課堂活力的源泉。為什么課堂呼喚文明?因為從育人的角度看,我們要培養的是有修養的人,而文明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它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緊密相連。從課堂角度看,課堂作為一個小社會,學生作為關系中的人必須學會合作交流、相互尊重。它有利于培養團隊意識、克服自我中心、改善同伴關系,體現了民主合作的精神。
3.德智相融的課堂應該是真實的課堂
真實的課堂就是源于生活、發掘知識內在魅力、呈現真理、煥發真情的課堂,它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為什么課堂追求真實?因為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學科角度看,課堂必須體現學科的特性,展現知識傳遞、真理呈現的過程。從教師角度看,課堂中教師關注的不僅是活動(發言)的內容,還有學生活動(發言)的立場、背后的想法,從而進一步引發共鳴,以此調動學生的真情。從育人的角度看,要讓堅定不移、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等意志品質成為學生后續學習的支撐。
實現以上三點,我們可以說理想的德智相融的課堂形態已趨于完美,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哲學平臺來看,在實現人與自我、人與人人、人與生活共鳴的同時,還需要實現課堂與社會的相通,將學生引向對社會的探詢與創造。德智相融課堂的延伸還在于發展與創新,我們努力通過學科實踐活動激活創新內需、提供發展機會、創設展示舞臺。
二、“德智相融”課堂文化建設的原則
1.有意滲透原則。就是在理念上,要形成德育滲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思想;在行為上,要貫徹一些規章制度,讓每一節課都進行德育滲透。體現德育滲透的“力度”。
2.有序滲透原則。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制定不同的滲透點,讓學科滲透做到內容有選擇、數量有控制、順序成體系,適時、適量、適當地進行德育滲透。體現德育滲透的“適度”。
3.有機滲透原則。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德育滲透。特別強調教師要具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機智,對課堂生成的資源能把握和運用。體現德育滲透的“結合度”。
4.有效滲透原則。知識與德育水乳交融,讓德育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兒童的自我建構。體現德育滲透的“效度”。
三、“德智相融”課堂文化建設的措施
(一)在學校管理上,著重解決三個問題
1.統一教師的課堂文化建設意識。組織教師開展學習、辯論、演講等活動,讓老師把“教書育人”的思想扎根在心里,牢固樹立每一門學科都要進行德育滲透的思想。教師的表情,就是寫在臉上的德育;教師的動作,就是寫在行為上的德育;教師的傾聽,就是寫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師對待每一位學生的發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導,就是寫在眼睛里的德育。讓每一位教師都明確自己是德育工作者。
2.加強對教師課堂文化建設的引導。首先規范課堂質量監控流程:從推門聽課、及時反饋,到行政會交流、每周公示,到重新認定、調研會診,再到月末匯總、考核獎懲,全面落實課堂文化建設。其次做到三個“堅持”,三個“加強”。三個“堅持”是:堅持不打招呼推門聽課,堅持人人過關,堅持月月考核;三個“加強”是:加強備課,加強磨課,加強評課。重點關注與解決課堂文化建設的有意、有序、有機、有效性。
3.提高教師的課堂文化建設技能。主要的措施有先試點后推進,典型引路、榜樣示范,循序漸進促提高;同時通過走課、同課異構等“磨課”活動,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教學藝術。課堂評價中重視師生的德性評價,對教師更多地采用家長評、學生評、同事評的方法,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二)在教學資源上,著力開拓三大領域
1.教材資源的開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根據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制訂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德育滲透綱目。力求通過文化的視角去處理和組織教學內容。
2.兒童生活的拓展。重視兒童現有生活的價值,通過挖掘兒童身邊的德育資源,把真實的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源于生活、指導生活。積極把握和運用校本資源,用校史、校訓、人物故事等,在課堂中有的放矢,用貼近兒童的、符合教學實際的實例來代替書中的例題、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
3.課堂時空的利用。改變作業形式,利用課堂的最后五分鐘,采用撰寫心靈小語、發表課堂感悟、進行當堂檢測、填寫學生評課量表、小組互相評價等方法進行當堂反饋。每一節課,短短五分鐘,讓預約的精彩和生成的美麗在這里匯合。
(三)在教學行為上,力求解決三組矛盾
1.預設與生成。德智相融的課堂文化建設,需要全過程的有意關注。著力抓好三個點:一抓計劃、二抓備課、三抓評課。教師在備課前,對德育滲透必須要有清晰的計劃,計劃要關注三條線:兒童現狀、教材內容、滲透要點;在備課中管好三個本:年級備課資源共享本、集體備課記載本、教師個人備課本;評課用好三個簿:教師教后反思案例簿、學生評價課堂記載簿、隨堂聽課檢測簿。以此提高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2.規范與民主。通過相關制度的制定,固化師生的課堂行為。為了達成規范課堂的建設目標,我們讓師生共同制定公約,在執行公約的過程中培養公德意識;為了達成文明課堂的建設目標,我們制定了“禮儀課堂評比細則”,并結合推門聽課、巡課等方式進行檢查;為了達成真實課堂的建設目標,我們改變評課中學生沒有發言權的現狀,制定了“學生評課制度”,設計了“學生評課量表”。量表中不僅有對教學內容的評價,更有學生的自我感受、自我體驗和對教師課堂狀態的評價。
3.主體與主導。兒童是發展中的人,有價值引導的需要。但是用怎樣的方式進行引導才是最有效的呢?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給予和灌輸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太大的效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據不同的教學情景,教師對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在引導過程中相機滲透教師的、成人的、符合社會規范、獲得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增強兒童的價值判斷能力,形成和社會價值取向相一致的價值觀念。
(作者系江蘇省丹陽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