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說,君子要達到很高的造詣,進入精深的境界,必須以“道”去“自得”,當“自得”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左右逢其源”了。這里,孟子強調學習知識、修身養性的關鍵在于“深造自得”,只有真正去“自得”才能“左右逢其源”。當然,這種“自得”思想有別于我們現在提出的“習得”。雖然兩者都強調知識的獲得,但“得”前修飾語不同。“習得”指在老師的點撥下通過學習感悟獲得;“自得”指在老師點撥下通過自身體悟獲得。由此可以看出:“自得”在闡述知識獲得方面更上一個境界,更是一種“原生態”的教學方式,更突出母語學習的一種法則,當然也道出了我們母語學習之根、母語學習之魂。
一、千年回眸
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從古代至晚清,經千年而不衰,歷滄桑而不變,說明其適應了當時“市場”的需要,也顯出其生命力之頑強,根須滲透之廣、之深。這種不需也不強求外界過分干預的“自得”思想,培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識扎實、功底深厚、才華橫溢的詩人、詞人、曲作家……
可見,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價值性、可取性及存在性。由此,“自得”這種樸實無華而又注重實效,提倡潛心領悟而又寬松自由,于寧靜中而致遠的“生態”教學觀,難道不值得現代教育者好好思考與借鑒嗎?難道不與“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相通嗎?
二、CT現狀
新時期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浮躁有余,扎實不足;熱鬧有余,清靜不足;功利有余,淡泊不足。誠然,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一個合作的時代,一個不斷修補、不斷改良的時代,一個定位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時代。但事實上,學生真正能把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像孟子所說的由“自得”而達到“左右逢其源”的又有多少呢?
三、拿來主義
魯迅的“拿來主義”觀點,我們應在適當、合理時去貫徹之,正如去把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拿來一樣。我們提倡“復古”,前提必須是“拿來”,是“揚棄”,是“合理借鑒”,是“古為今用”,是“取其精華”。
從呀呀學語一直到考大學,已經使用我們的母語十幾年了,打交道十幾年了,摔打滾爬十幾年了,但我們一直沒有交好這個“朋友”。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自得”我們的母語,對我們的母語沒有做到學以致用,沒有完全滲透到我們母語這個文化寶庫中。面對困擾,我們不可能像名家大師那樣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指導思想,但我們能做到把握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中真正能自己獲得知識。孟子切合實際的“自得”教育思想于今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關鍵是要敢于“拿來”,善于“拿來”,合理“拿來”。
四、春風化雨
(一)、變“教者型”為“服務型”
我國如今已經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了。我們教育者也應該從傳統的“教者型”“高高在上型”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樸素無華的“服務型”。事實上,我們就是為培養下一代人服務的,因此擺正自己的位置,轉變自己的觀念,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本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市場經濟”的需要。通過服務,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教育產品”的益處,去品味“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激情,去盡情地“自得”于知識的海洋。
(二)、變“被動型”為“主動型”
多年來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者主動,學生被動,長久以來,老師疲于奔命,學生形成一種思維慣性和惰性。要改變此現狀,教者要積極從多方面采取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自得”知識。這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三)、變“資源型”為“寶藏型”
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照搬孟子的思想,但對其中有益的因素,我們應該結合現有的資源去開發,使其成為取之不竭的寶藏。
不同課型可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去“自得”知識,去自尋“寶藏”,以增強用語文的意識,多方提高語文素養,形成尊重語文就是尊重我們的民族文化,善待語文就是善待我們的民族文化,親近語文就是親近我們的民族文化這一堅定的意識。
讓我們對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實行“拿來主義”吧。把脈好實際情況,讓其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陡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