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龍,男,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如皋師范附屬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先后榮獲“如皋市小學十佳青年教師”、“如皋市小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南通市科技人才培養對象”、“第二屆如皋市十大杰出青年”、“如皋市優秀校長”等稱號。
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復雜,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受教育者固有的人性特質得到健康的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這是一個常識,我們要堅守這個常識,實踐這個常識。可是,我們的教育常常有意無意地做著與常識相悖的事。于是,孩子們承擔著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功課負擔和功利期待,而學校則成了他們最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我所在的學校創辦于1901年,是中國最早的公立小學之一,校訓為“真·實”。作為校長,我的工作重心是追求個人成長以帶動老師的進步,是推進課堂改革,提升教學的品位,還是打造校本特色,發展學校的內涵?思來想去,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帶領老師們堅守教育的常識。
教育的常識,首先是要把學生看作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我首先從評價制度的改變入手,考核教師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學生的尊重和喜愛,而不是他所教學科的成績或所帶學生的獲獎情況。其次是規范教育教學常規。常規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要求,但卻是一個校長必須天天面對、教師必須天天遵守的原則。如果一個老師連下課的時間都要占用,我們怎能認為他心里裝的是學生而不是自己的任務?現在的如師附小幾乎沒有拖堂的現象,音、體、美等學科和語、數、外一樣一直上到期末考試的前一天。第三是嚴格控制家庭作業的總量。所有學科的作業都由班主任統一布置,以便調控作業總量。每個班的作業都在網上發布,隨時接受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監督。通過努力,全校老師認識到,我們必須讓教學回到原點,從學生出發,關注生命,關懷成長,關心快樂,讓教育真正地回歸“常識”。
教育應該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長大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教育不應強求,不應硬扭,不能拔苗助長,應當讓兒童有時間去培育情感、增長智力。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的德育更注重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道德規范;我們的智育更注重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我們的美育更注重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追求慢的藝術,但這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規律,著眼于人復雜而又漫長的成長。
教育必須承認和尊重個體的差異。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也使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成為了一種可能。對老師,我不僅要求大家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而且還要學會用不同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孩子;對學生,我們通過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讓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價值。在如師附小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因為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興趣、愛好和成長點,都能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價值。“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每個學生的愛好和不同之處,都能在教育中得到承認和尊重。”——這是教育的常識,也是我們的追求。
……
堅守教育的常識,需要我們甘于平淡,拒絕誘惑;需要經受時間的考驗,承受社會的壓力。唯有如此,受教育才能成為孩子生命里最美的時光。所以,我們愿意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