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統一。在長期的中學語文教學中,筆者嘗試在教學中利用多讀、多問、多想、多寫等“四多”訓練,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的基本功訓練,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和知識積累,讓學生輕松學好語文。
一多讀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善于積累寫作素材,是初中學生感到作文難的一個重要原因。試想,在語文學習中,如果不熟讀背誦,不積累感情材料,何來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如何積累素材呢?主要途徑是從閱讀中積累。學生應該多讀多背課文中的精華片段和古代詩詞,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長期堅持誦讀,有助于感性地、直覺地、整體地去認識、體驗、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加以消化和吸收;長期堅持誦讀,就能養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誦讀習慣。我提倡“瘋狂誦讀”,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語感,而背誦又是內化語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誦讀形成的語感積淀下來。
二多問
一方面,教師的提問要因人施問。孔子因材施教這條教學原則,應用于課堂提問中即因人施問。教師在預設問題時,要根據學生情況,分層次預設;在選擇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因人而異。如課前檢測字詞時,可讓程度較差的學生來回答,以增強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問題,可以讓中等學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對于難度較大的拓展性問題和綜合性表述題,可以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和部分中等生來回答。教師對他們的回答要加以點評,讓所有學生在比較與鑒別中,提高分析能力與概括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讓學生提問。教學活動向來都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善用問題來引導學生,盡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獲取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角讓給學生。如果教學沒有學生積極參與,是不可能達到高質量的。“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三多想
多想即多思考,讓學生獨立思考,在互動中學習。要充分讓學生獨立思考,就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少些“規矩”,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從交流互動中獲得知識。只要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學得快樂、學得積極,不舉手回答問題我們也不要去責怪;只要遵從課堂教學規律,學生有靈感想插嘴就插嘴吧;學生可以順應老師和教材的意思說,也可以向老師提出難解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常用“大家隨便說”“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誰還有其他想法或看法”“開動腦筋,大膽想象”等語言來鼓勵學生。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有時間去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找出規律,悟出新知。
四多寫
語文教學中的“寫”,不僅是簡單的抄抄寫寫,而是親身體驗的實踐過程。課文都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那么,我們的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把自己身邊的大大小小的事寫一寫,把自己的想法寫一寫,把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寫一寫,這能促使學生更多地去思考生活中的事情,更多地去總結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龍南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王蕓